七女思凡下碧霄身化灵山姿色美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9-05-28
七女思凡下碧霄身化灵山姿色美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记者 刘亚丽 

有人说,最好的地方是没去过的地方。这话似乎颇有几分道理,来到恩施多年来,常常在前辈口中听说七姊妹山这个地方,也有许多次远远望着云层里的山脉,却从未踏足此地,令人心神往之,牵肠挂肚。

眼看夏天就要到来,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看七姊妹山。但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七姊妹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征得同意后,在当地护林员张永祥的带领下,终于在这不温不燥的时节里,带着未知与好奇,走进了七姊妹山,开启了秘境森林之旅。

初见:秘境风光乍泄

七姊妹山位于椿木营乡与长潭河侗族乡交界处,为宣恩第一高山,与秦家大山、八大公山衔接而成七姊妹山脉,用海拔2014.5米的主峰,筑起了“宣恩屋脊”。山上莽莽林海常年与缭绕的云雾相伴,为七姊妹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从县城出发,行车约1个小时,到达长潭河侗族乡后河村,由此开始进入七姊妹山。车行至一段小路后,就要开始步行。进山前,护林员老张给我们一人拿来一双长筒袜,叮嘱一定要穿好,山中动植物系统完好,蚂蟥及其他虫类较多,需要做好防护。

听到这番话,心里不免咯噔一下,带着些许忐忑,一脚踏进了七姊妹山中。经过一片杉木林,明显感觉到气温下降,脚下的路也开始变得湿润。耳畔传来的是不知名的鸟啼,在山谷间回荡出清脆的声音,使人确信离开了喧嚣。路旁的野樱桃树果子因为无人采摘,掉落在铺有杉木树的小路上,遂化作春泥滋养大地。

越向山中深处行去,路开始变得狭窄,让人开始分不清,这究竟是山,还是路。视线平移,只见对面的山峰已经挂上了薄雾,由此推想,或许自己也已行在云雾仙境了吧。

要说七姊妹山是仙境,并不过分。在当地传说,天上的七仙女羡慕人间自由,结伴来到人间,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后被玉帝发现,强令返回,七姊妹违令不返,于是玉帝震怒,将七姊妹化作七座亭亭玉立、相依相伴的山峰,七姊妹山由此而得名。

七女思凡下碧霄,身化灵山姿色美。整个大山,林海茫茫,群峰竞秀,峡谷幽深,流水淙淙,疑是世外仙境。从老张的家再往山中走去,此时已经没有了路。要前行,只能拄着木棍顺着树木和山石间的缝隙而过。行到一处崖壁,清澈的泉水由此泄下,两旁的草木被水珠滋润得绿油油的,山石、清泉、碧鲜组合,共同吐露着山中独有的清新。

而正当我准备享受这深山瀑布美景,老张一声“别动”打破宁静。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已有蚂蟥悄悄爬上了鞋底,只见他伸出手捏住蚂蟥然后立马甩掉,动作迅速。看来,在七姊妹山中,美景与危险是共生共存的,想一睹芳容,不仅要毅力,还需要胆量。

触摸:原始生态完好

在多年的保护下,七姊妹山因此拥有着隐秘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

色彩青翠的琉璃草一丛丛在山坡上排列着,中间偶尔点缀着几朵淡玫色的中华绣线梅,微风吹过山间,还能看到身披七彩羽毛的锦鸡。

在漫山的珍奇中,最为人知的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珙桐树林。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世界著名孑遗植物和观赏植物,每逢春夏之交,正是珙桐的开花时节,满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鸽栖息在枝头,所以,珙桐俗称鸽子树。在七姊妹山分布面积达一万余亩,其中集中分布面积3499亩。在小地名椿木台有一株大珙桐树,树高16米,胸径1.3米,树龄为290年,仍然枝繁叶茂。在七姊妹山中,原始珙桐群落五级立木齐全,种源充足,自然更新能力强,无人为干扰,构成了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而因为原始珙桐群落的发现,七姊妹山自1990年起被宣恩县纳入自然保护区,并在此后的18个年头里,先后由县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公认的“国宝”。

正因为七姊妹山是未对外开放的自然保护区,山中多处路段十分险峻。从山中怪石、树木似乎都能寻到千万年前地壳运动时的版块挤压情形。千姿百态的岩石还能清晰地数出纹理,它们有的躲在苔藓后与山为一体,有三五成堆的突出在丛林外,看起来桀骜不驯。山中树木虽然枝头绽放着青翠,但是树根却饱经沧桑,由下而上爬满了青苔,厚厚实实的蔓延向树下的土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山中不少树木呈现出一树多根的姿态,其根系相互交织在一起,肆意在山中伸张,似要牢牢抱住这片山脉,

连走带爬在山中行约1个小时,与刚开始的清凉不同,此时空气变得温热潮湿。四周皆是树木,密集的枝条将蓝天、白云和阳光都挡在外面,只洒下柔柔的光影。行至一片桦树林,低矮的灌木与笔直的树干互相陪伴,充满生机,瞬间让人感觉到穿越来了童话仙境里。

敬畏:绿水青山常在

沿着狭长的山道而上,许多地方已经由于雨水积泡而垮塌。护林员老张用石头垒成了小桥,通过时需要格外小心。虽然行路艰难,但这也恰好是七姊妹山被保护良好的见证。

如果爬得累了,山涧的溪水便可以直接饮用,水质比矿泉水还要好。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同时又令人心生敬畏,这得需要多少精心的造化才能有一个七姊妹山?

在这片山脉上,数百年的古树与新生的树苗在充满生机的和谐氛围之中茁壮成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包括灌木、乔木及草本药材,以及各种菌类,它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相伴而生。良好的生态系统吸引着白冠长尾雉、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獐、林麝、苏门羚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在此栖居。

七姊妹山则像个宽厚的长者,怀抱众生,许它们和谐生长。这些年,她吸引了不少动植物科考专家进山一探究竟。自1989年开始,来自国内外的多所大学院校的专家教授,数次组织科研队伍进入七姊妹山,开始了揭开七姊妹山神秘面纱的探索之旅,发表了《鄂西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研究》《湖北七姊妹山珙桐种间结构研究》和《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资源研究》等一系列科技论文。

在七姊妹山被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州、县两级建立完善的巡护管理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对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珙桐、红豆杉、钟萼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泥炭藓湿地进行就地保护,并进行栽植,使得保护区内珍稀植物资源种群数量得到了增加。

源于青山,始于保护,七姊妹山原始森林风光依旧,在漫长时光里一直保留着大山最朴实的模样。有幸来到七姊妹山中,置身森林深处,我感觉大山是能看得见的,她用恬静的环境使人忘却凡尘喧嚣和嘈杂潜沉,呼吸间尽是树木裹挟泥土的清香,灵魂也在这得到了妥善的安放。

此时便想若能有幸成为七姊妹山的一根草、一朵花,尽情地在这里苍绿和烂漫,生生不息,便就足矣。

记者手记:

七姊妹山之行,颇不简单。首先要克服的体力极限,其次还要具备在崎岖崎岖山路攀行的耐力和胆量。一路上,我们奋力前行,在七姊妹山上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面对自己,与内心对话的过程。按照生态发展,平衡着自己内心欲望和现实的关系,与自己的不足和缺憾和解。走出大山,此时便也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