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创新驱动成效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栏目:湖北省政府研究室-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8-10-08 加入收藏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主体加速壮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效全面显现,为本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动力和活力加速释放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促进了科技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活力,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文化建设、科技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大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系统部署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  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湖北坚持“问题导向”,以破除制约湖北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核心,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1993年11月,湖北颁布了《关于科教兴鄂的决定》,大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此后又陆续出台系列文件,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这是湖北在当时科技创新方面出台的改革力度最大、政策突破最多、可操作性最强的一份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本省科技事业发展思想观念新轮的大解放,促进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新轮的大突破,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轮的大发展。2013年之后,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之《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出台《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政策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北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涵盖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营造了较优的法规政策环境,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多层次队伍体系加快构建,人才驱动作用加速显现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评价、流动、激励工作,助推人才“第一资源”向创新“第一动力”的转化。一是持续推进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等多个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文件,既有宏观指导、全面部署,又有统筹协调、具体措施。二是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推行“以人才为基础建立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承担项目”的工作机制,同时在经费使用上,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为科技人才松绑。三是实施系列人才计划,全面推进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省级人才计划的实施,加速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截止2017年,湖北全社会拥有R&D人员23.53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14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91万人年,占6.51%;应用研究人员2万人年,占14.26%;试验发展人员11.09万人年,占79.23%。  依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实施,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和人才服务模式。截止目前,湖北已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65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6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108名,创新团队15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均居全国前列。在省委人才办的直接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完成5项重点人才计划,“省双创战略团队计划”初见成效,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和自主创业,入选的149个企业团队中有李德毅、刘经南、陈焕春、龚健雅等8名院士,闫大鹏、杨代常等9名“国家千人”,夏志良、邓亚光等16名“省百人”。  三、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湖北科技投入基本上以政府投入推动为主,即依靠相对大量的政府资金,集中支持若干项科研活动,产品开发与创新集中在政府所属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基本是按计划组织生产,自主研究投入极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投资规模,探索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最优支持方式。2007年,全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达到228.68亿元,比1988年增长11.8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到112.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2%。2017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700.62亿元,比2007增长约5.2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2%。全省R&D经费支出按资金来源划分,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各自占比为19.64%、77.96%、0.09%、2.31%,企业资金占据近八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湖北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全省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全省科技投入236.37亿元,较2007年增加12.6倍,较1980年增加192.78倍,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1.5%上升到2017年的3.46%。二是财政科技投入重点突出。随着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扩大,财政资金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在投入重点上也有所侧重,投入结构逐步完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在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中,2017年的科学技术支出的完成数超出预算数的三成,同时科技条件专项占据科技条件与服务的73.05%,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大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2015年湖北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模式,改革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方式,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省科技厅设立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拿出3-5亿元,三年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15亿元,对投资在鄂转化项目的创投机构按其投资金额一定比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2015-2017年,全省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别为1194、1255、1563项,平均增幅14.86%。三是省财政投入方式呈现多元化。当前湖北财政科技投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采取前资助、后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跟进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同时,加快财政投入与科技金融结合,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领域,目前湖北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达近7亿元,累计出资近6亿元,参股设立创投子基金23支,子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在省创投引导基金的引导带动下,全省已设创投基金公司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其中,天使投资基金有40余家,规模达十几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支持早期创新创业的创投体系。  四、各类科研机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北科研机构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1979年到2017年,全省科研机构数增长9.39倍,相关科研人员从4000人发展到21.8万人。  1979年,全省科研机构239个。1988年,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独立科技机构发展到559家,大中型企业设立的机构发展到264家,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99家。2007年全省拥有各类科技开发机构1341家,比1979年增长4.6倍,其中政府所属科研机构290个,比1979年增加32.4%,由企业设立的科研机构几乎从无到有,发展到673个,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各级政府、企业及高校合办、独办等形式先后建立起来。截至2017年,湖北拥有各类科研机构2340个,其中,拥有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5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158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3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50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9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72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完备的科研开发体系,各类基础研究平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湖北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省拥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2个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谋划建设;中国首个P4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全国6家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落户武汉,成为设立在华中地区的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成为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拥有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存储芯片领域创新平台加快布局,有力的支撑了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长江芯片研究院、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组建顺利,湖北正成为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五、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一直以来,湖北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加速推动源头性、引领型、竞争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产出,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在若干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17年,湖北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9项,多年以来获奖数量和综合科研实力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近10年,省级科技奖励授奖平均316项,2017年科技奖励授奖334项,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平稳。2009年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为740项,2017年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翻了一番多,达到1600项,进一步说明湖北科技成果产出不断涌现,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的能力不断增强。  2013-2017年,湖北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8954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2146项,平均所占比重高达24.56%。近年来,湖北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快速增加。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从2008年的21147、8374件增长到2017年的110234、46369件,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0.58%和22.04%;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51569件和10880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17.17和9.44倍。科技成果转化呈“全面开花”的状态,2017年,全省共转化科技成果1563项,同比增长24.5%。  六、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效,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近些年,湖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工作部署,以“一项建设,三大工程”和湖北省“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旨在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湖北紧抓时代机遇,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升级,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991年全省第一个高新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截至2018年3月,全省已建成12家国家级高新区,位居全国第4名,中部第1。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937.89亿元,较1996年增长81.96倍,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841.29亿元,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GDP)8033.89亿元,占全省GDP的22.31%。201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26%,比1996年提高13.3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湖北各高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兴产业培育的策源地。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襄阳高新区的汽车、宜昌高新区的磷化工、荆门高新区的资源循环利用、随州高新区的专用车、仙桃高新区的无纺布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对接国家战略,加速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布局,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长江蔚来、长丰猎豹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建设。瞄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动向,积极培育网络直播、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涌现了斗鱼网络、飔拓科技、安天信息、极意网络、宁美国度等新兴企业。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相关附件: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主体加速壮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效全面显现,为本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动力和活力加速释放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促进了科技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活力,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文化建设、科技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大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系统部署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

  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湖北坚持“问题导向”,以破除制约湖北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核心,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1993年11月,湖北颁布了《关于科教兴鄂的决定》,大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此后又陆续出台系列文件,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这是湖北在当时科技创新方面出台的改革力度最大、政策突破最多、可操作性最强的一份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本省科技事业发展思想观念新轮的大解放,促进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新轮的大突破,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轮的大发展。2013年之后,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之《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出台《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政策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北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涵盖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营造了较优的法规政策环境,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多层次队伍体系加快构建,人才驱动作用加速显现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评价、流动、激励工作,助推人才“第一资源”向创新“第一动力”的转化。一是持续推进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等多个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文件,既有宏观指导、全面部署,又有统筹协调、具体措施。二是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推行“以人才为基础建立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承担项目”的工作机制,同时在经费使用上,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为科技人才松绑。三是实施系列人才计划,全面推进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省级人才计划的实施,加速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截止2017年,湖北全社会拥有R&D人员23.53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14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91万人年,占6.51%;应用研究人员2万人年,占14.26%;试验发展人员11.09万人年,占79.23%。

  依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实施,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和人才服务模式。截止目前,湖北已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65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6名;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108名,创新团队15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均居全国前列。在省委人才办的直接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完成5项重点人才计划,“省双创战略团队计划”初见成效,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和自主创业,入选的149个企业团队中有李德毅、刘经南、陈焕春、龚健雅等8名院士,闫大鹏、杨代常等9名“国家千人”,夏志良、邓亚光等16名“省百人”。

  三、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湖北科技投入基本上以政府投入推动为主,即依靠相对大量的政府资金,集中支持若干项科研活动,产品开发与创新集中在政府所属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基本是按计划组织生产,自主研究投入极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投资规模,探索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最优支持方式。2007年,全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达到228.68亿元,比1988年增长11.8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达到112.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2%。2017年,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700.62亿元,比2007增长约5.2倍,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2%。全省R&D经费支出按资金来源划分,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各自占比为19.64%、77.96%、0.09%、2.31%,企业资金占据近八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湖北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全省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全省科技投入236.37亿元,较2007年增加12.6倍,较1980年增加192.78倍,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1.5%上升到2017年的3.46%。二是财政科技投入重点突出。随着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扩大,财政资金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在投入重点上也有所侧重,投入结构逐步完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在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中,2017年的科学技术支出的完成数超出预算数的三成,同时科技条件专项占据科技条件与服务的73.05%,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大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2015年湖北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模式,改革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方式,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省科技厅设立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每年拿出3-5亿元,三年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15亿元,对投资在鄂转化项目的创投机构按其投资金额一定比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2015-2017年,全省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别为1194、1255、1563项,平均增幅14.86%。三是省财政投入方式呈现多元化。当前湖北财政科技投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采取前资助、后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跟进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同时,加快财政投入与科技金融结合,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领域,目前湖北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达近7亿元,累计出资近6亿元,参股设立创投子基金23支,子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在省创投引导基金的引导带动下,全省已设创投基金公司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其中,天使投资基金有40余家,规模达十几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支持早期创新创业的创投体系。

  四、各类科研机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湖北科研机构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科研队伍进一步壮大,1979年到2017年,全省科研机构数增长9.39倍,相关科研人员从4000人发展到21.8万人。

  1979年,全省科研机构239个。1988年,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独立科技机构发展到559家,大中型企业设立的机构发展到264家,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99家。2007年全省拥有各类科技开发机构1341家,比1979年增长4.6倍,其中政府所属科研机构290个,比1979年增加32.4%,由企业设立的科研机构几乎从无到有,发展到673个,一些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各级政府、企业及高校合办、独办等形式先后建立起来。截至2017年,湖北拥有各类科研机构2340个,其中,拥有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5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158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3家(其中,国家级19家,省级50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9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72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完备的科研开发体系,各类基础研究平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湖北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省拥有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2个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谋划建设;中国首个P4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全国6家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落户武汉,成为设立在华中地区的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成为北京、上海之后第3个拥有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存储芯片领域创新平台加快布局,有力的支撑了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长江芯片研究院、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组建顺利,湖北正成为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五、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一直以来,湖北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加速推动源头性、引领型、竞争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产出,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在若干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17年,湖北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9项,多年以来获奖数量和综合科研实力持续保持全国前列。近10年,省级科技奖励授奖平均316项,2017年科技奖励授奖334项,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平稳。2009年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为740项,2017年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翻了一番多,达到1600项,进一步说明湖北科技成果产出不断涌现,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水平的能力不断增强。

  2013-2017年,湖北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8954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2146项,平均所占比重高达24.56%。近年来,湖北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快速增加。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从2008年的21147、8374件增长到2017年的110234、46369件,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0.58%和22.04%;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51569件和10880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17.17和9.44倍。科技成果转化呈“全面开花”的状态,2017年,全省共转化科技成果1563项,同比增长24.5%。

  六、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效,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近些年,湖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工作部署,以“一项建设,三大工程”和湖北省“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提供了科技支撑。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旨在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湖北紧抓时代机遇,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升级,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991年全省第一个高新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截至2018年3月,全省已建成12家国家级高新区,位居全国第4名,中部第1。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937.89亿元,较1996年增长81.96倍,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841.29亿元,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GDP)8033.89亿元,占全省GDP的22.31%。201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26%,比1996年提高13.3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湖北各高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兴产业培育的策源地。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襄阳高新区的汽车、宜昌高新区的磷化工、荆门高新区的资源循环利用、随州高新区的专用车、仙桃高新区的无纺布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对接国家战略,加速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布局,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长江蔚来、长丰猎豹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建设。瞄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动向,积极培育网络直播、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涌现了斗鱼网络、飔拓科技、安天信息、极意网络、宁美国度等新兴企业。

相关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