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72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栏目:湖北乡村振兴局-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1 加入收藏
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230472号案    由:关于创新选人机制 探索共赢模式 着力推动湖北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议 分    类: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主 题 词:提案件人: 郭鹏,王守卫,胡占豪,古新功,刘英姿,李智杰(共6名) 办理单位: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教育厅,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    容:  一、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一)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成效初显      1.政策有保障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乡村文化建设要求和工作标准做了详细规定。      2.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截止目前,湖北省基本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全覆盖,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建成22800余家数字农家书屋,2078个乡村绿色数字服务网点,全省艺术院团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近2万场,年均惠及群众2000余万人次。      (二)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找人难。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流向城市,村民要选出一个优秀的“领头人”很难。城乡差异差异的客观存在意味着农村要引进并留住文化建设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几乎不可能。      2.找钱难。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基本上只有一个:财政拨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钱从哪里来?      3.找准特色难。各村在挖掘与凝练本土乡村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如何根据地方特色找准乡村文化定位的难题。      4.找转化途径难。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缺少有效的对话机制导致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乡村文化建设难以充分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转化为经济效益最成熟的模式毋庸置疑是文旅融合发展,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我省97%以上的村庄并不适合发展旅游产业,那这些村庄的出路在哪里?      二、加强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建立新型选人用人综合机制      1.选好配强村支书。一是各地全面摸排在外乡贤,打好感情牌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乡贤返乡后的福利待遇、宅基地使用权、自主经营权等问题,积极回应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吸引乡贤返乡带领村民干事创业;二是积极探索“职业村支书”制度,一方面探索推广县域范围内优秀村支书跨村任职制度,一方面尝试面向全社会为广大农村招聘优秀村支书。      2.留人不如留才。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的不是把高端人才留在农村(想留也留不住),而是要让他们的高端才识作用于乡村。一是对现有的戏曲进村、文艺轻骑兵等送文化下乡活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大量减少演出场次,让各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从舞台上走下来,真正走进群众,为农村举办各类以村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专业的策划、组织、声乐指导、舞美设计等服务;二是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吸收艺术类院校师生和各类文化制作、传播类市场主体进入志愿者人才库,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帮扶计划。      (二)政策上的适度倾斜与发动社会力量并举      一是抢抓强县工程机遇,各地在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适度向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倾斜;二是积极探索从社会上引进各种类型的乡村文化建设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将农村文化产业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上市的范围,一方面要适当把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收益,如乡村文化IP让渡给市场主体。      (三)守正创新,探索乡村特色文化开发合作共赢模式      一是要坚决杜绝为规划而规划、运动式规划、千篇一律的高大上规划,在出台乡村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不应该成为规划的主体,乡村才是规划的主体。二是探索构建高等院校特别是美术类院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与乡村的合作共赢模式,共同编制真正彰显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规划与方案。三是挖掘与凝练本土乡村特色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度挖掘代表乡村文化的传统民居、风俗节庆、传统技艺、村规民约、宗谱家训等文化要素,以创新的形式把地方性文化元素凝练成具体可感且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IP。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工业文化取代农业文化、不能用现代文化置换传统文化、不能用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否则乡村文化将不复存在,乡村文化建设也就会从根上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四)大力提升乡村文化辨识度与群众参与度      1.乡村文化是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要更加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首先,政府为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亟需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其次,乡村文化建设转化为社会效益依赖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多举办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这也是共同缔造行动的内在要求。最后,各地应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并纳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修内容,要让乡村特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得到传承。      2.处理好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方面,高质量实施《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创建一批旅游名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更要算好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长远经济账:乡村文化振兴了,乡村有了可辩识的文化标识,聚拢了人气,必将实现乡村发展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办    法: B    省文化和旅游厅:    现将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72号提案提出的《关于创新选人机制探索共赢模式 着力推动湖北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议》的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省乡村振兴局将积极配合省文旅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制定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强化乡村文化产业支持。省乡村振兴局将积极配合省文旅厅,鼓励各地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指导各地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级综合活动室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三、发动多方参与文化建设。在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配合文旅部门多举办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返乡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带动村民创业就业。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4月19日           jQuery(‘#qrcodeCanvas‘).qrcode({text:document.location.href,width:112,height:112}); 附件:

湖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20230472

案    由:

关于创新选人机制 探索共赢模式 着力推动湖北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议

分    类:

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主 题 词:

提案件人:

郭鹏,王守卫,胡占豪,古新功,刘英姿,李智杰(共6名)

办理单位:

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教育厅,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内    容:

  一、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一)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成效初显
      1.政策有保障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乡村文化建设要求和工作标准做了详细规定。
      2.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截止目前,湖北省基本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全覆盖,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建成22800余家数字农家书屋,2078个乡村绿色数字服务网点,全省艺术院团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近2万场,年均惠及群众2000余万人次。
      (二)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找人难。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流向城市,村民要选出一个优秀的“领头人”很难。城乡差异差异的客观存在意味着农村要引进并留住文化建设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几乎不可能。
      2.找钱难。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基本上只有一个:财政拨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钱从哪里来?
      3.找准特色难。各村在挖掘与凝练本土乡村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如何根据地方特色找准乡村文化定位的难题。
      4.找转化途径难。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缺少有效的对话机制导致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乡村文化建设难以充分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转化为经济效益最成熟的模式毋庸置疑是文旅融合发展,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我省97%以上的村庄并不适合发展旅游产业,那这些村庄的出路在哪里?
      二、加强湖北省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建立新型选人用人综合机制
      1.选好配强村支书。一是各地全面摸排在外乡贤,打好感情牌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制度上解决乡贤返乡后的福利待遇、宅基地使用权、自主经营权等问题,积极回应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吸引乡贤返乡带领村民干事创业;二是积极探索“职业村支书”制度,一方面探索推广县域范围内优秀村支书跨村任职制度,一方面尝试面向全社会为广大农村招聘优秀村支书。
      2.留人不如留才。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的不是把高端人才留在农村(想留也留不住),而是要让他们的高端才识作用于乡村。一是对现有的戏曲进村、文艺轻骑兵等送文化下乡活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大量减少演出场次,让各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从舞台上走下来,真正走进群众,为农村举办各类以村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专业的策划、组织、声乐指导、舞美设计等服务;二是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吸收艺术类院校师生和各类文化制作、传播类市场主体进入志愿者人才库,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帮扶计划。
      (二)政策上的适度倾斜与发动社会力量并举
      一是抢抓强县工程机遇,各地在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适度向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倾斜;二是积极探索从社会上引进各种类型的乡村文化建设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将农村文化产业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上市的范围,一方面要适当把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收益,如乡村文化IP让渡给市场主体。
      (三)守正创新,探索乡村特色文化开发合作共赢模式
      一是要坚决杜绝为规划而规划、运动式规划、千篇一律的高大上规划,在出台乡村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不应该成为规划的主体,乡村才是规划的主体。二是探索构建高等院校特别是美术类院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与乡村的合作共赢模式,共同编制真正彰显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规划与方案。三是挖掘与凝练本土乡村特色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度挖掘代表乡村文化的传统民居、风俗节庆、传统技艺、村规民约、宗谱家训等文化要素,以创新的形式把地方性文化元素凝练成具体可感且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IP。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工业文化取代农业文化、不能用现代文化置换传统文化、不能用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否则乡村文化将不复存在,乡村文化建设也就会从根上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四)大力提升乡村文化辨识度与群众参与度
      1.乡村文化是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要更加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首先,政府为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群众文化需求之间亟需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其次,乡村文化建设转化为社会效益依赖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多举办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这也是共同缔造行动的内在要求。最后,各地应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并纳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修内容,要让乡村特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得到传承。
      2.处理好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方面,高质量实施《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创建一批旅游名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更要算好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长远经济账:乡村文化振兴了,乡村有了可辩识的文化标识,聚拢了人气,必将实现乡村发展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办    法:

 B
    
省文化和旅游厅:
    现将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472号提案提出的《关于创新选人机制探索共赢模式 着力推动湖北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议》的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省乡村振兴局将积极配合省文旅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制定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强化乡村文化产业支持。省乡村振兴局将积极配合省文旅厅,鼓励各地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的原则,遴选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指导各地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级综合活动室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三、发动多方参与文化建设。在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村民的主体作用,配合文旅部门多举办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返乡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带动村民创业就业。
    
    
    
                                                                        湖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4月19日
      
    

附件: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