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推进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栏目: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23-06-02 加入收藏
宜府办发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推进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年月日(此件公开发布)宜昌市推进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决策部署

宜府办发〔2023〕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推进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推进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市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引领,聚焦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产业裂变升级示范区、“电化长江”先行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引领区、“东数西算”样板区,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力争到2026年,全市规上工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基本形成1个三千亿级、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和百元营业收入成本居全省前列;绿色制造体系全流域领先,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居长江沿线城市先进水平,建成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绿色工厂,1-2个污水零排放示范园区;区域协同带动能力大幅增强,在宜荆荆都市圈的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的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接重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分产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湖北三峡实验室、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药物研究中心、湖北省航天化学动力工程联合实验室、高端传感仪器创新平台、绿色智能船舶(研究院)创新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2.强化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实施“三峡英才计划”,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联合院校培育人才,支持知名高校在宜设立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基地。强力推行“项目+团队”人才引育新模式,细化落实“1﹢4”人才新政,每年引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000名以上。(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

  3.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采取选派“科技副总”等措施,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支持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平台。到2026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突破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3%。(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4.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微电子关键化学品和磷基高端化学品关键核心技术、硅系基础化学品生产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石化化工精馏系统节能提效技术、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及高强石膏生产技术、高效节能制氢运氢储氢技术、高精度磨齿机主轴研制技术、纯电动船部分关键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二)实施重点产业裂变升级行动

  1.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磷化中心。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全力推动磷矿—磷肥—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三级迭代”,加快建设全国磷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全国第二个电子化学品专区,全力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到2026年,全市绿色化工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培育形成2个千亿级化工集团、4个千亿级化工园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优势,加强产业链招商,重点推进合成生物、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等领域产业裂变升级,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到2026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初步建成“中国微生物技术第一城”,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研发创新活跃、制造实力雄厚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裂变增长极。突破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大数据、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项目布局。到2026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一枢纽四基地”(国家一体化算力枢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基地、重要基础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品出口基地),打造华中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支点。(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4.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及器材制造、专用装备制造、电动船舶制造等领域产业,争当“电化长江”的技术创造者、标准制定者和市场引领者,打造长江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全国商用火箭发动机制造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中部地区电力成套装备及专用装备制造基地。到2026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5.建设清洁能源之都。积极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加快布局氢能、页岩气等领域,切实把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到2026年,全市清洁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清洁能源之都框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三)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推动产业发展低碳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准入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电能替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多元替代,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2.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动清洁生产。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循环利用工艺设备,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到“十四五”末,建成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加快传统产业技改提能。对传统产业企业生产工艺和产能开展全面调查诊断,推动企业以行业先进为标杆实施升级改造。到2026年,全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工艺技术改造,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4.大力引进发展增量。围绕重点产业裂变主攻方向,抢抓国家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建设机遇,瞄准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和央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推动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做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责任单位:市招商局)

  5.建设专业化园区。强化链式思维和产业生态思维,加强产业链园区建设,每个重点产业集中建设1-3个高标准专业化园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建成生态示范园、智能示范园区。统筹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到2025年全市11个工业园片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实施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行动

  1.打造国家级化工产业集群。推动宜昌磷化工与荆州煤化工、荆门石油化工协同发展,打造煤—氟—硅—钙—盐—石油化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共建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三峡实验室为支点集聚区域科研力量,建设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基地的完整化工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区域公共检测、交易、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发挥区域清洁能源和磷、锰等矿产资源优势,强化与荆门、湖南常德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对接,共同打造涵盖新能源电池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的三元锂、磷酸铁锂、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发展壮大道地药材产业。集聚鄂西、渝东、湘西中药材资源,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能力。协同恩施、荆州、神农架等地,做大做强道地药材品牌,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4.以“电化长江”引领区域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引进船舶设计、电推系统等头部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链接新能源产业,抢占新能源船舶研制制高点,与荆州、重庆万州共建“电化长江”先行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5.推动优势品牌和营销资源整合。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品牌和营销渠道优势,在产品代加工和营销领域强化与周边地区企业合作,通过委外加工、品牌输出等形式快速扩大龙头企业产能,同时将周边中小企业的拳头产品纳入龙头企业营销网络,带动产业整合和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6.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与荆州、荆门、恩施、重庆万州、湖南张家界和常德加强对接,建设三峡产业合作区,建立三峡产业合作联盟,构建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定期对接交流机制,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和产业链对接,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链式合作、区域协同”新机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五)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

  1.建立培育机制。搭建优质中小企业数据库,制定培育计划和帮扶措施,构建小进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领航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加大分类支持。针对各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分层分类专项扶持政策,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扶持合力。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持续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加强跟踪服务。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供需对接等平台,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企业运行状况、发展态势、意见诉求以及扶持政策与培育成效等进行跟踪监测,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开展精准服务;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涉企数据互通共享,减轻企业负担。(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市强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工业指挥部的职能作用,聚焦五大重点产业,整合力量,压实责任,合力推动重点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将三峡电站超发电量和葛洲坝电站增机扩容增发电量留在本地,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落实“345”亩均用地投入产出标准。依托宜昌产投集团和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及重点项目建设。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向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项目和企业倾斜。统筹安排专项配套资金,重点支持绿色制造类项目。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三)强化政策支持

  争取国家、省级出台“电化长江”专项支持政策,加强配套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地方政策支持。出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大数据应用和工业互联网,鼓励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各类试点示范,积极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2日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