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中国制造2025宜昌行动纲要》解读
栏目: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6-07-25 加入收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宜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市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宜昌行动纲要》。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宜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市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宜昌行动纲要》。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以创新发展引领宜昌制造,以两化融合推进宜昌制造,以转型升级提升宜昌制造,加快推进制造强市战略,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宜昌制造业既大又强、特色鲜明的目标,确保宜昌制造业在全省和长江沿线、中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加快建成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革新技术、更新装备、改善管理,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强政府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从当前制造业现实基础出发,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抢占制造业发展先机。

  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引进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壮大整体规模,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大企业做强与促进小企业做精相结合。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资源整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推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特色中小企业专业化、集群化、园区化。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明显提高。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领先水平,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一批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重点发展领域: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主要任务

  在全市开展“信息化改造、智能制造推广、强化管理基础、绿色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五项专项行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以创新发展引领宜昌制造

  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工业强基、技术改造、工业设计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到2020年,培育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1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0.8件。

  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融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聚集优势资源,推进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数据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载体的支撑作用,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在磷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专业创新平台,支持创办特色孵化器和新型孵化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用户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合作更紧密的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

  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与消费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共同设计、协同制造,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基于并行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全球制造的生产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互联网,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息,改变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为并行工作方式,实现制造业内部各个部门或系统的协同、企业内各个工厂之间的协同制造和基于供应链的协同制造,鼓励设计机构、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和销售公司建立产业合作联盟。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多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科学化评估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参与标准制订和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推进行业技术标准化,提升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级产业基础技术攻关,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实施精益制造、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强工业设计发展。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积极参加“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

  二、以两化融合推进宜昌制造

  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到2020年,宽带普及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5%,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65%。

  加快信息基础支撑能力建设。要以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四大通信公司为主体,加快推进光纤普及工程、4G网络推进工程、基站铁塔共建共享工程、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高速通畅、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主动融入以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应用领域,推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云计算、应用服务、端产品制造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依托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同营销、工程服务、现状诊断、教育培训、生产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等信息化集成服务。依托市内现有数据资源,建设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发展商业运营和信息化服务,促进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

  开展信息化改造专项行动。在全市制造业企业,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为基础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支撑能力,促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在制造业的深入运用,让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覆盖企业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计量监测、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的在线协同水平。

  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选择机械、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中部分重点企业开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智能数控纺织机械等。选择部分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推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建立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实现在线实时监测、分析、计算、精确控制与远程协调。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产业集中度高、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园区,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内对外服务运营平台,统一的工作流程,协同、调度和共享机制,形成联系紧密、运转高效、工作协同、互动交流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制定工业技术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1+N”的规划体系,结合宜昌工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产品结构现状,紧紧围绕我市精细化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建材、民用航空航天等重要产业,适时编制指导我市工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产品、产业、产业链发展的方向性文件,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企业优化业务流程,从采购原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直至将产品销售给用户的每一个环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资源,重新设计、重新构造新业态、新模式,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依托制造企业聚集区,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围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服务体系,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优化,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依托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多样化发展。

  三、以转型升级提升宜昌制造

  加快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转变,产品结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生产方式向绿色制造转变,企业结构向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转变。到2020年,和2015年相比,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在9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0件以上,湖北名牌产品150个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在传统制造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品牌与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的集成应用,按照国家政策加大对落后过剩产能的淘汰力度。精细化工产业坚持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以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专用化学品、湿法磷酸精制开发应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磷矿伴生资源(如氟、镁等)和磷石膏综合利用。到2020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3700亿元;到2025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500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以白酒为主的酿酒加工业、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和蔬菜加工业、茶叶加工业、粮油及饲料加工业、乳制品制造和饮料加工业、畜牧和水产加工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和现代茶叶名城,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柑橘加工基地。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到2020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2800亿元;到2025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4000亿元。绿色建材产业发挥石墨资源优势,发展安全环保、经济适用的高性能防火保温阻燃等功能性新型建筑材料。利用磷石膏、水泥资源,开发石膏板、石膏砖、纤维水泥夹心板、矿棉吸声板、建筑砌块等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3D喷注墙体。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和功能玻璃,提升软瓷、陶瓷薄砖及节水智洁等高档卫生洁具水平,加快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低温余热发电、水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备使用与技术创新。围绕石墨、陶瓷等开发高性能功能材料和节能材料,推进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到2020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100亿元;到2025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

  开展强化管理基础专项行动。借助两化融合成果,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建立系统、科学、实用、先进的制度体系,并将适合企业的制度标准化、量化、细化、可操作化,建立严密协调的检查和考评体系,做到评价到位、奖罚到位。

  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强产品质量制度建设,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力争使全市工业产品质量上升一个档次,质量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层次。引导企业科学制定质量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品牌体系,强化品牌战略政策导向,抓好统筹规划、梯次培养、重点推荐,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实施品牌培育工作,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申报中国(湖北)名牌或驰(著)名商标,争创更多的精品名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开展绿色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在全市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打造绿色全产业链,增强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绿色运行、绿色回收、绿色再生水平,鼓励应用绿色能源、使用绿色包装、实施绿色营销、开展绿色贸易。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开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行动。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引领、产业链延伸、创新平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精心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的路子。

   (来源:三峡日报)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