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他带领乡亲们奏响蝶变交响曲
栏目: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3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他带领乡亲们奏响蝶变交响曲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当你信步走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南瓜、柿子、板栗、辣椒、花生、玉米、红薯……大余湾古村内充满了丰收气息,稻田金黄,瓜果满枝,构成一幅五谷丰登的秋收画卷。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尽情享受这独有的秋色之美。

而这次“大美黄陂 古村晒秋”活动的举办,离不开武汉三特大余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千的努力,他和农户合作,把农产品搬进大余湾的旅游平台,吸引更多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真实可见的乡土风情,在大余湾景区的产业连接下,让乡村成为都市游客体验农耕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成为景区创新农旅融合的“金钥匙”,游客、村民、景区三方共同缔造出独具特色的丰收画卷,让人们在晒秋中体会农耕文化之美、感受新时代幸福生活、携手共建和美乡村。

晒秋晒丰收,带领农户闯出致富新路子

近日,迎着秋色,从黄陂出发,沿着风光旖旎的木兰大道,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大余湾。

刚进村里,明媚的暖阳下,身着黑色西服的总经理卢千神采飞扬,热情地迎了上来。跟随他的脚步,漫步大余湾古村落,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黄澄澄的南瓜,蔓延着艺术气息与丰收美学相结合的晒秋场景。

在村民们农家院落的晒场、青瓦屋顶和石头墙上,用簸箕晾晒着自家田地里收获来的玉米、花生、板栗、辣椒、南瓜等农作物,红橙黄绿、五颜六色,与大余湾荆楚派古民居建筑群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而靓丽的美景。

“这是我们村独特的风景线——‘晒秋’,晒的是丰收的喜悦,晒的是浓浓的乡愁。”卢千告诉记者,虽然晒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作物,却成了这个秋天吸引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体验农俗的网红打卡点。

走进村民李凤兰家,她正在晾晒着玉米,不时笑眯眯地看着游客们拍照摄影。“晒的粮食和烘干的不一样,用太阳晒的风味很好,吃起来很香,我们这里都喜欢这样晒粮食。从中秋、国庆假期开始,村里就涌进大量的游客,村里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在不远处,一阵阵欢笑声不时传来,十几位阿姨格外显眼,她们身穿蓝底百花上衣,大红色长裤,还搭配了同款头巾,手中拿着玉米和南瓜不断的变换着造型,摄影师不停的按着快门。

“我们是从青山来的,一行有30个人,特地购置了统一的服装和头饰来拍照,感受丰收的气氛。”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们都是舞蹈队的,从网上看到大余湾的丰收场景,特地乘坐旅游大巴前来。“不愧是武汉版的婺源,氛围感十足。”

“我们专门摆放了一些晒秋场景给游客打卡拍照,村民把果实拼出各种字样和图案,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卢千说,大余湾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直到现在,大余湾的原住民仍然保留着“晴耕雨读”的优良家风。“晒秋的玉米、大豆和南瓜是大余湾及周边村湾村民种的,柿子来源于木兰乡柿子集,板栗则来源于长轩岭官田村,我们为筹备晒秋到田间地头收购了几万斤农产品,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10年乡村创业路,打造“农耕文化”IP

“这边可以高一点,那边往左边挪一点。”“两边挂两串辣椒吧,头上吊串玉米吧,这样色彩搭配起来更好看些。”来大余湾的这些年,卢千早已和当地的村民成为了一家人。

今年44岁的卢千是湖北十堰人,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2013年6月,热爱“农耕文化”的卢千辗转来到黄陂大余湾,并扎根在此。“我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0年,感觉会有第二个、第三个10年。”

随着“大美黄陂 古村晒秋”活动的开展,到此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为大余湾注入了新的活力。谈起此次举办古村晒秋活动,卢千坦言这个想法自己酝酿已久,特别是今年带领团队去婺源考察后,更加坚定了在大余湾做“晒秋”的想法,“晒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而是大余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农耕文化、人与社会和谐共建的传统村落文化。”

卢千介绍,大余湾是荆楚大地农耕文化的结晶,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初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村里75栋明清古建筑都保存完好,但其中的搬迁、修缮、保护、建设、运营等多环节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工程,这个项目一干就是这么十年。”

谈起往事,卢千停顿了一会,仿佛想起来当年来到大余湾的那段岁月。卢千称,把大余湾古村落建设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要将保护修缮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创意消费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把大余湾打造成文化氛围浓厚的且深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景区,擦亮“农耕文化”IP,带动农旅融合和文旅融合协调同发展,放大古村旅游示范效应——这便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在大余湾,将古建民居活化利用,充分挖掘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打造微博物馆、寻美工坊、特色农家乐、乡村市集、旅游民宿等,并引入乡村运营团队推进文旅融合,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通过文旅产业驱动带动村民共建共富,焕发出和美乡村新风尚。

谈起如何打造“农耕文化”IP,卢千娓娓道来。大余湾结合自然环境与生活习俗,推出石臼打糍粑、土灶炕豆丝、现做三鲜、生态土鸡、爆米花、南瓜饼等农家菜IP,让乡土美食更具吸引力,留住人间烟火的醇正“乡味”;大余湾通过创意化、景观化来打造晒秋、农耕长廊、农产品市集、稻田秋收等农耕场景IP,让乡村风貌充分展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优势,更具辨识度,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景”;通过古风国潮演艺、汉服游园会、沉浸式武术表演、乌篷花船游湖、后备箱市集等创新创意产业,让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国潮的精彩碰撞为游客带来了妙趣横生的“乡创”体验;通过古村大戏台、编钟编磬演奏、皮影戏、斗鸡、民俗曲艺表演等,让游客在明清传统村落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音”;通过古村博物馆、家风馆、耒耜园、莫离树、有余亭、太极图、宝鼎山等独特村落文化打造情感化IP,让小桥流水的乡土记忆更具人情味,留住都市人难以割舍的“乡情”。这些“乡味”“乡景”“乡音”“乡情”结合“乡创”,在卢千和他的团队精心努力编织下,就组成了充满独特的乡愁韵致的大余湾古村落。

卢千坦言,这便是大余湾“农耕文化”IP的底色和底蕴。通过发掘、整理、传播村湾优良家风文化资源,展示新时代乡村风貌新变化、乡村经济新模式、乡村生活新状态、乡村发展新活力。带动更多的新乡民扎根乡村建设、投身乡村振兴、为和美乡村事业凝聚智慧和力量。

离家不离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青山绿水石板路,黛瓦线石马头墙。大余湾古村始建于1369年,村内建筑与婺源一脉相承,同时,余氏族人也将荆楚建筑特色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将徽派建筑里设在房屋两侧的马头墙改建在正门之上,像守护宅院的神兽一样,称之为兽头墙。又比如,就地取材,采用黄陂独有的“木兰干砌法”筑造。砖瓦之间,都彰显着先民的智慧。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外墙屋檐下的手绘彩色壁画精美绝伦,民居内的木刻、雕窗古色古香,为这些荆楚派古民居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2002年11月,大余湾古建筑群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05年11月,被中国建设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也因其耕读传承、荆楚古建、风水格局、民俗文化、乡愁记忆等多方面独具魅力和特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特色景观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十佳书香村组、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湖北省中小学研学基地和武汉市特色生态小镇,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和黄陂全域旅游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为更好合理保护和建设大余湾古村落,大余湾景区投入巨资为村民修建荆楚派新村,很多村民也通过置换搬迁获得新村住房,新村的建成也为更好地保护大余湾省级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只干农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开农家乐、销售农产品,一年能挣接近十万块钱。”村民余祖红表示,如今白天在古村里搞旅游经营赚钱,晚上回新村家中休息,大家都很满意这样的状态。

目前,大余湾已经成功带动村民及周边村湾数百余人就业,并新开50余家农家乐,有效地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的收入提升。

卢千介绍,大余湾坚持践行国家有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政策,带动全村100多户老百姓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致富,通过搜集、挖掘、保护和传承大余湾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坚定不移地与广大村民共同缔造,坚定不移地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对于助力黄陂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卢千有着自己的想法。卢千呼吁乡村旅游充分打好“差异发展”牌,根据各景区不同资源特色和文化特点,开发更符合现代游客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服务,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创新型的产品和体验。“大余湾还将持续创新升级,发展精品民宿、文博民宿、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等体验型、场景型、精品化的文旅消费项目,未来还将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