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4-01-10
洪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洪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在洪山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3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工业投资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外贸进出口增长13.2%;外商直接投资(FDI)完成4347万美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完成210亿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一)锲而不舍谋创新。深入实施“大学+”发展战略,多维度多领域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谋划打造环理工大创新街区,理工大科技孵化楼二期、洪山数谷投入使用,在理工大科技孵化楼三期打造武汉校友经济大厦。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8万平方米。加快科创载体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大力支持洪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实验室研究大楼一期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华商农业科技孵化器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烽火创新谷、武汉创意天地获评市级创新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6,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107亿元。建设30个产学研平台项目。推荐湖北工业大学“酿酒新技术及装备中试平台”等24个中试平台市级备案。助推高新企业发展。全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59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430余家,总量将突破1300家。认定瞪羚企业128家。6家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1家企业获评全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企业获评全市科技领军企业。

(二)坚持不懈兴产业。从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现代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壮大科技服务产业。利用烽火系企业形成的产业生态,培育入库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8家,行业营收增速达到10%。与中船集团第712研究所共建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交付世界首条氢能公务船。深耕文化创意产业入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30强,打造以武钢云谷·606、DE未来港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基地,其中武钢云谷·606首发区于6月开园运营,成功承办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系列活动。发展商务服务产业。“乐享洪福”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开展“畅享消费 乐购洪山”大学之城汽车欢购节活动。湖北省首家创新型跨境电商新零售实体店嘉湖新零售店于10月开业。推动武汉创意天地创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珞南街等3个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2家龙头企业获评省级5G全连接工厂认定。马应龙药业总部基地、泓强“互联网+”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落户青菱,我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产业集群

(三)克难攻坚促发展。坚持强招引、抓项目,筑牢经济运行“压舱石”,夯实产业发展底盘。全力招大引强。签约孔辉汽车华中总部等总部型企业,引进宝武生态圈产业园、中钒储能产业园等文旅及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招商引资签约总额1000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3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加快项目建设。15个续建市级重大项目正常推进,完成年度投资130.5亿元。新开工马房山地块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72亿元。青菱生态科技新城6个产业项目完成供地。现有策划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949.89亿元。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17个、2.4亿元,审核通过专项债券项目13个,已发行专项债券项目9个、12.5亿元。壮大引导基金。搭建洪山母基金、洪山区产业引导基金双翼驱动的“2+N”产业基金架构。注册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洪山母基金。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增资1亿元,总规模127亿元,入选清科“2023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成功推动总规模200亿元的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落户洪山。

(四)助企纾困强服务。坚持悉心培育、强化服务,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壮大,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洪山政务”功能,开发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出夜间施工线上小程序。100%政务事项“一窗通办”,94.6%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创新推出14个事项“证照变更一次办”。“‘1+N一站式注销服务改革”入选2023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事项。实现首个零土地技改增容工业项目“承诺可开工”,“承诺可开工”项目审批总量居全市第一。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万户,其中企业7.97万户。新增“四上”企业206家,“四上”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通过“四请”活动留住25家企业、引进51家企业。新增中信科移动、风韵出行等2家总部企业。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5家。星光时代等7栋楼宇纳税过亿元。持续解决企业发展诉求印发《惠企助企政策及服务指南》十三辑,搭建洪山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推进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专项行动。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亿元,兑现纾困贷款贴息等补助资金1.88亿元。组织开展多层次银税互动、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共争取授信63.3亿元。

(五)全力以赴优环境。坚持建管并重,加速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完成市级重点工程征地382.5房屋征收12.6万平方米。城市更新完成改造及拆除29.8万平方米形成鲁磨路信创产城片更新单元实施方案编制成果,街道口大学之城片、虎泉创客街区片、白沙滨江产城融合片3个更新单元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开工19个,完工16个。城市功能加速完善。地铁19号线、5号线延长线及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友谊大道高架等工程建成通车。开工建设青菱寺路等15条道路,建成岭南路等20条道路。建成海绵城市4.3平方公里,完成2座新模式变电站土建工程,建成电力通道11.9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1万个,新建充电桩5000个。天兴乡完成“双退调查摸底工作精细化治理有效提升。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新增环卫作业市场化道路面积320.49万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公厕3座、垃圾分类收集屋30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40处置生活垃圾52.8万吨,新增260台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拆除历史存量违法建设335处约14.7万平方米,创建8个市容环境示范片区。

(六)绿色发展提效能。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制发《洪山区贯彻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细化措施及责任清单》。扎实开展“清四乱”巩固提升、“小散乱”排水等专项整治。区级河湖长及工作联系部门共巡查112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81个。水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建成洪山江滩,促进南湖连通渠片区污水提质增效。张家湾片区、和平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基本完工,街道口茶港汇水小区及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完成主体工程,野芷湖、东杨港被评为武汉市2023年美丽河湖绿化管护推进有力。建设毛坦公园、武汉好燃时刻团结体育公园等5处公园,建成花田花海10公顷,新增绿地15公顷、绿道8公里、口袋公园12个,完成植树5万株,人工造林400亩。完成桂湖东路等13条道路林荫道建设,共计17.1公里。

(七)精准施策保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用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组织“大学之城就业节”等系列招聘会85场,助力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2.6万人,新增就业2.8万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057套,“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实现交付房屋7691套。社保扩面2.1万人,医保参保人数98.7万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义务段学位1.7万个,6所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新增公办学位2310个。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11家。建成区级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玫瑰湾社区人工智能养老试点社区。洪山街大华社区通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验收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开始运营,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基本建成。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评审验收。举办洪山区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筑牢安全稳定防线。推进耕地流出整改,优化调整粮食应急网点69家。推动全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走深走实,督导检查企业2.5万余家,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持续加强平安校园整治,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调处矛盾纠纷1.6万件。

总体上看,今年全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运行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稳增长的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乏力,经济规模持续在“千亿产值”附近徘徊。经济结构制约仍在持续房地产和建筑业占GDP比重仍然较高。四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二是项目建设进展不快速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普遍偏弱。在建项目老化严重,策划项目接续不足。受基准地价过高、建设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签约项目落地难。三是区级财政处于“紧平衡”。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收入远低于预期等影响叠加,财政收入日趋紧张,“三保”、债务还本付息的刚性支出压力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四是公共服务水平待提升。名师名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与满足居民上好学的愿望存在差距。和平等片区基层医疗机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道路交通、生态保护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

二、202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机会机遇也无处不在。深入洪山看洪山,我们虽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调整期”“阵痛期”,稳增长的压力较大,但我们拥有区位优势及丰富的人才科教资源,在国家省市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的加持下,谋划产业有基础、有空间、有潜力。跳出洪山看洪山,我们要坚定信心、正视问题,站在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度,紧盯目标、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加快适应变局、化危为机,持续激发攻坚决胜的拼劲干劲,努力为武汉建设新时代英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按照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系列战略部署,锚定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目标,加快促进区校融合、产城融合,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提升城区品质,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将人口、科教、土地、生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完成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增长10%;外商直接投资(FDI)完成8500万美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完成210亿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锚定细分赛道做强产业支撑,持续塑造发展优势

提升主导产业效益。全力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壮大科技服务产业,扩大信息服务业优势,加快推进华中科学生态城项目建设,抢抓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遇,延伸检验检测业链条。巩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强教育出版,做优数字创意,做实文化金融。蓬勃发展商务服务产业,打造商贸服务新高地,加快中兴时代数贸港招商,构建汽车销售新生态,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电力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建造,深入推进医药健康产业。

提高园区承载能级。始终把园区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创新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推广天辉医药产业园“工业上楼”经验,服务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等新建园区建设和招商。加快推进华中科学生态城项目建设。深化武汉创意天地、融创智谷等8大产业园区建设。围绕电力装备、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方向,加快推进青菱都市工业园高质量发展。推动国贸集团在街道口珞珈国际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

增强基金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和洪山母基金双翼驱动和放大带动作用,引导资本服务重点实体经济,形成基金-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资本的有效融合,招引一批投资体量大、产业层次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产业项目。带动各类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早发现、早实现。力争撬动500亿母子基金群,带动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加速区校融合强化科技引领,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深化区校联系机制。以洪山实验室一期、理工大科技孵化器二、三期等项目为重点,全力推动区校合作项目落地见效。联动校友创新中心、校友经济大厦等载体,将校友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动力的新突破口。构筑武汉大学“信息”经济圈、武汉理工大学“智造”经济圈、中国地质大学“宝谷”经济圈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创”经济圈。以武汉理工大学为试点,在周边建设1平方公里的环理工大创新街区,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动,服务院士专家引领项目。鼓励企业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洪山实验室一期工程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积极推进广电计量华中检测基地等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突破150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100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0亿元。

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围绕光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打造2-3家人工智能赋能试点示范企业,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完成马应龙药业集团建设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2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深化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完成3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坚持招大引强加快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招商引资建强“双招双引”工作专班,优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通过驻点招商、海外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产业招引力度,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60个。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为引进的优质产业项目配足资本支持,扩大产业到资规模。紧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布局,超前谋划好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的招商工作。落实专班推进,加强重点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扩增有效投资。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加快打通项目报批、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堵点难点。全年开工新新传媒、中建商砼总部、建群智造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30个。加快马应龙大健康产业园、泓强“互联网+”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关注已获得资金的17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及9个已发行的专项债券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好资金效益。坚持“访企业、进高校、扫楼宇、多争取”,持续深挖投资潜力。

夯实要素保障。重点推进武南铁路社区片、板桥小区片、太子酒店片等供地项目,确保地块顺利摘牌、尽早供应。加快推进青菱园区D2D4D7-1D23D24D25D26等产业发展用地收储工作。优化青菱入园流程,创新“施工许可一证制”等措施,紧盯翰璟生态科技园、中科锐择等应开未开项目,加快办理前期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村集体产业用地科学集约开发为重点,推动意向企业与村集团达成合作,提高产业用地附加值和利用率。

(四)推动业态升级挖掘内需潜力,加快促进消费提振

持续拉动消费增长。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创意天地直播基地建设,加快引进杭州新烛等消费直播平台。持续打造东湖拾光市集、未来城特色街区,提振消费信心。引导高端新能源汽车在我区布局,加快智电、西西里、和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保障汽车消费热度。利用“汉十条”取消住房限购的政策机遇,全面优化在建在售项目服务,鼓励房企参加房交会,兑现购房补贴等,激发留汉大学生等购房需求。

高效打造消费载体。用好“乐享洪福”平台,支持企业持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抢抓节令热点,办好各类消费活动,营造节假日消费氛围。打造标杆式购物街区,加快推进街道口等商圈业态提升。推动群光广场、银泰创意城、湖北悦联等企业扩大线上销售业务,建设新零售应用场景。推进首店首发引进,鼓励大型商场积极引进多类型新店铺,提升商场消费活力,助力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推动外贸外资发展。积极与资源集中的驻外办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强化对重点外资外贸企业的运行监测及服务。支持企业出海开拓市场,扩大订单来源。发挥洪山区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持续开展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专项行动,推动中欧经济技术(武汉)合作中心等项目落地。依托日商数贸产业园项目、金茂府跨境电商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1. 提升政务服务强化惠企助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开展“送政策、听情况、交朋友、解难题、促平安”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畅通企呼我应渠道,通过“企呼我应”直通车等方式,常态化收集企业需求诉求,加强纾困解难。深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完善“银税互动”工作机制。深化商事登记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巩固“一事联办”“一网通办”“一业一证”,突出“线上办”数据赋能改革,抓实“线下办”微改革应用。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从园区、楼宇、集聚区入手,不间断摸排达标、临规近限及潜力企业,做好入库政策宣传引导。用好纳登纳统纳税信息互通机制,结合“五经普”对四下单位摸清查净,储备一批临规近限企业。持续开展“请回来”“请过来”“请上来”“请再来”行动,引进、留住更多优质企业。加快培育总部企业,推进“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力争2024年底全区期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万户,其中企业数量达到8.6万户。

拓展惠企服务助力发展。动态梳理更新《惠企助企政策及服务指南》,推动更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及时发放惠企政策奖补资金。聚焦营商环境和民生热点,实施流程再造,压减办事时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开办成本。集中办理关注度高、普遍性强的高频事项,为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优质潜力企业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向外拓展市场。

(六)坚持系统治理加快更新建设,助力城区品质提升

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高标准编制完成白沙滨江产城融合片、虎泉创客街区片、街道口大学之城片等3个更新单元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先建等四个生态底线村改造提升工作。开工建设6条、完工9条区级市政道路,新建停车泊位1.1万个,建设电力通道1.7公里,新建充电桩5500个。推进武汉邮科院宿舍片等17个旧城改建项目,用地规模约1557亩,拟征收房屋面积约66.5万平方米,征收户数约5458户。推进金盛花园片旧城改造项目。支持武汉新城建设,启动武汉新城花山片区、葛华片区成片开发。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对标“一网统管”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推动环境整治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难点乱点盲点延伸,持续加强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整改和长效管理。规范管理市政设施,确保道路破损及时修复率达90%以上。规范生活垃圾投放收运管理。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双百”、路长制、空置地块提升整治等工作,促进打造一批示范和样板街区。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武汉市洪山区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二期),对49.5万户燃气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推进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测预警“一张网”建设,夯实安全应急基层基础。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部署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平安稳定工作力度,做好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增绿提质,建设生态宜居洪山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严守流域安全底线,稳步做好重点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持续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对重点整改任务和信访件进行调度督办,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以及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推进湖泊水质提升。按时序完成巡司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深化整改工作任务,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筹备洪山区第三批管网结构性缺陷修复工程。积极谋划社区、背街小巷渍水点改造工程,推动实质性开工。突出问题导向,完善河湖长巡查河湖问题闭环处理工作机制,建立河湖长巡查问题信息库,制定整改方案,确保岸线环境优美、整洁有序。

持续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制定任务清单,细化工作举措,挖潜口袋公园,减少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盲区,打造家门口的“微幸福”。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绿地系统布局,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新建各类公园7个,新增绿地15公顷、绿道8公里,增加绿色休憩空间。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完成植树1万株,人工造林100亩。

(八)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共创共享幸福生活

强化民生福祉保障。擦亮用好“大学之城就业节”品牌,统筹推进专项招聘、创业扶持等工作,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全年新增就业2.1万人。加大力度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人才安居综合保障体系按期完成“保交楼”目标任务。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信息共享。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组织“洪孩子”阅读品牌、武汉市高校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办好“武汉之夏 南湖之夜”等惠民活动。探索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打造人工智能养老示范社区,推进小区适老化改造、托幼试点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统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防治结合等工作。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推进杨林路规划学校、梨园中小学等6所学校新改扩建、双湖中学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促进全区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推进清廉社区建设、社区议事协商等工作走深走实。坚持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建设运行,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维度。进一步巩固平安洪山建设成果,深化平安洪山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各位代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困难挑战有增无减,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创新实干、善作善成,努力建设创新创业活跃、新兴业态集聚、绿色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大学之城,奋力谱写洪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有关名词解释及情况说明

市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完成情况:2021年开始,国家对能耗考核由“一年一次”变为“五年一次”,每年不再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目标。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21年增加1.5%2022年降低1.5%

2+N”产业基金架构:2”是指洪山母基金和洪山区产业引导基金,“N”是指洪山母基金和洪山区产业引导基金投资设立的产业基金。

1+N一站式注销服务改革:1”即营业执照,“N”即相关行业许可证,“1+N”一站式注销即将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照等企业注销时需一同注销的证照,通过梳理注销涉及事项材料清单,整合成一张注销申请书,线下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分办和回告,线上注销专区“一网通办”“同步办理”。

四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金盛花园片旧城改造项目: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操作指引的通知》(武政规〔20237号)第十二条规定,“各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将全市中心城区房屋征收计划确定的本功能区征收项目,按照项目所在地的行政区划提交至相应区人民政府,由其依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20231117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局向我区发改局来函,申请将金盛花园片旧城改造项目纳入我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金盛花园片旧城改造项目位于光谷步行街世界城北路与关山大道交汇处,行政区划隶属于洪山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8.87亩,总拆迁户数约197户,拆迁建筑面积约22030.8平方米。项目已纳入2023年度武汉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与房屋征收计划,计划于2024年启动。

武汉新城花山片区、葛华片区成片开发: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需要用地的建设活动,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东湖高新区拟在2024年启动武汉新城花山片区、葛华片区成片开发,涉及洪山区托管区花山街道集体土地约110公项。为推动武汉新城建设,20231113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局向我区发改局来函,申请将武汉新城花山片区、葛华片区成片开发事项纳入洪山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花山和葛华片区具体情况见附件。

社区嵌入式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优先和重点提供急需紧缺服务,确保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逐步补齐其他服务。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