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洪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6-11-25
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洪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各街办事处、乡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各部门:

区文体局拟订的《洪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已报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24日

 

洪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健康中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五年,为进一步发展我区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建设,依据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我区具体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牢牢把握机遇,以全面提速洪山区中心城区建设和“健康洪山”建设为基本定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高惠民实效;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提升洪山的城市形象;创新发展体育产业,探索运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奋力推进洪山区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力争到2020年,把洪山建成全体市民体质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壮大、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学之城”。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始终坚持把服务“幸福洪山、健康洪山”作为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洪山区体育事业建设,进一步发挥体育在推动洪山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增大,保持经常性体育锻炼人口数量比“十二五”末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着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形成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建成省级公共体育体系示范区。

(二)全民健身“十三五”主要任务指标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持续增加。努力提高市民体育健身参与意识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市民普遍掌握体育健身活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到2020年,洪山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万。

2.市民身体素质体质不断增强。努力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活动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到2020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不低于90%,全区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3.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打造立体化供给体系。根据《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3—2020年)》,打造“立体式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工程”,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场馆+四边+绿道”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形成“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立体式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体系,即到2020年,洪山区建成一座大型全民健身中心,街道(乡)建成中型或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小区/村)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100%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依托学校,共建共享全民健身中心,推广拼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气模体育馆等新型体育场地建设,丰富社区体育场地供给。支持社区兴建“体育休闲广场”、“体育文化长廊”等多功能运动场和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促进体育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到2020年,按全区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4.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协会,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到2020年区级各类体育协会达到6个以上,与此同时我们要大力引导、鼓励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街道(乡)和社区(村)继续建立体育组织和增加晨晚练点及各类健身站(点),到2020年,全区每个街道内95%的社区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

5.发展和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继续壮大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基础体育指导力量,到2020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每千人拥有3人以上,提升体育社会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街道(乡)、进社区(村)、进机关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六进活动。

6.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加大科学健身指导。依托“江城健身e家”项目, 不断完善我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我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爱健身、会健身、坚持健身的文明生活习惯。到2020年,全区建成4家“江城健身e家”实体店,建立8000人的市民测试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跟踪指导市民科学健身,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便民、惠民社区健身服务指导网络。

7.优化布局,多头联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依托洪山区文体中心和辖区学校体育场馆等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体育培训和体育商贸服务等业态,发展智慧体育,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体育”战略,建设体育云生活平台,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设立体育产业孵化基地,支持体育小微企业发展,丰富体育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培育和打造一批有洪山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体育健身品牌,体育健身消费人群和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实现体育与科技、金融、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1.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活跃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每月有大赛、每周有小赛、每天有活动的新常态;积极组织健康跑、健身走、有氧操等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生动活泼的群众体育活动氛围。每年全区举办有组织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40场次;每年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

2.打造具有洪山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如元宵龙狮表演及洪山地区“精英杯”棋赛的传承发展,发展洪山区健身排舞项目。持续扩大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洪山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一区一品”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广泛开展以足球、篮球、羽毛球、门球、乒乓球和游泳等为主的群众性赛事活动。

3.培育精品体育赛事,打造洪山体育名片。传承和创新洪山赛事新体系,打造洪山区体育名片。依托武汉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结合我区“大学之城”的建设,开展洪山“大学之城”大学生马拉松系列赛事。结合学生的特点,渐次设置半程马拉松、趣味马拉松、健康跑等项目,力争将洪山大学生系列马拉松赛事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体育系列品牌赛事,并逐步使之走向市场化,使其成为在武汉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系列赛事。

4.发展特色体育社区,形成“一区一品”氛围。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多样、实用、就近、方便”的原则,优化全区全民健身项目结构布局,持续开展“一街一品牌、一街一特色”体育活动,形成一街一品的统一发展格局。

5.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以“阳光体育运动”、“科学健身校园行”等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或活动为引导,推广体育健身方法,倡导科学健身观念,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特长,使全区青少年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采取多元布局统筹各方,构建四级竞训体系;重点打造龙头项目,创立示范竞训基地;夯实青训体系基础,布局特色项目学校;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开拓多元培养路径;内扶与外聘相结合,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鼓励成立学校体育社团,发展青少年课外体育俱乐部,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推行足球进校园活动,打造足球青训中心;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丰富青少年赛事活动。

6.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活跃体育供给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开展特色体育活动,保障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健身均衡发展。

(二)加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到2020年,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逐步实现“一场两馆一园”目标,即拥有一个区级体育场、一座综合性体育馆、一座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在社区(村)建设6个以笼式足球、三人篮球、休闲排球等项目为主的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50%的街道建有市民健身中心,乡镇文体广场覆盖率达到85%。

1.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多元发展体育场地。鼓励在“山边、水边、林边、路边”等群众身边的生活休息空间,大力兴建灵活多样、亲民便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修建辖区内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绿道等,实现辖区内步道、自行车道互连互通,打造“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综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社区里、学校里、公园里”建设体育场地及设施,保证“十三五”时期洪山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稳步增长。支持社会力量在商业楼、写字楼楼顶和低下空间因地制宜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体育场地“上天入地”。鼓励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尽快推动体育部门验收新建体育场地设施制度化、规范化。以狮子山华中农业大学、南湖中南民族大学、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湖武汉体育学院、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采取区校融合方式建设具有洪山特色的“大学之城”全民休闲健身圈,串联主要体育功能分区,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补充,力争到2020年,本区绿道建设达到100公里。

2.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加大学校场地开放。继续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力度,与教育部门联动,由试点推行向全面开放逐步推进,到2020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开放率达到90%。推行洪山区文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承接中小学体育课,成为学生第二校园。

推动辖区内高校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区政府采取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予以支持,推进区校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支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游泳馆、中南民大民族体育中心、武汉工商学院游泳馆等体育场馆共建。

3.严格落实新建小区体育场地用地标准。对全区社区(村)400多套全民健身路径适时进行维护、更新,建设以公园、绿道、广场、学校场地、居民区为网络的“10分钟健身苑、30分钟健身圈”。新建居民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并不得挪用和侵占。

4.完善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对全区社区(村)400多套全民健身路径适时进行维护、更新,建设以公园、绿道、广场、学校场地、居民区为网络的“10分钟健身苑、30分钟健身圈”,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着力推动各类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真正实现“健身就在家门口”,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

5.多渠道加大体育场地(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动社区辖区内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全区大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30%以上,区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重点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服务。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形成形式多样、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

1.大力宣传并实施《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切实推动区、街两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全民健身法规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开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免费咨询,开设科学健身指导专版专刊专栏等方式,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新知识、新方法、新举措,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意识,使健康第一、科学健身、文明时尚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2.充分认识当代传播的手段、环境与多渠道特点,积极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特别是新媒体的双向沟通能量,使之成为构筑体育大区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服务、体育输出与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立体育业务口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体育建设舆情监测体系,定期发布重要体育信息,保持与各媒介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当代媒体文化体育联盟”展示中心,彰显主旋律与多样化的体育精神,扩展区域文化体育软实力辐射范围。

3.深化“体教结合”,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持续推进青少年体质强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广泛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力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培养青少年锻炼兴趣和体育技能特长,使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成为广大青少年自觉的健康行为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加大科学健身指导。以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和“健身E家”为依托,按照“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个性服务、跟踪服务”的要求,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深入各街道、社区、学校为群众开展国民体质测试,不断提升体质测试服务水平,每年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5000人次以上,探索体质测试与社区健身中心、“健身E家”、社区医院等资源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建立体质监测数据库,为洪山区居民科学健身提供依据。加强社区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强化科学健身指导功能。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围绕科学健身、康复理疗、健康体适能等内容的健身知识专题讲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研发运动与健康促进解决方案,积极推广“运动处方”。试点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探索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体育健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四)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实体化、社会化发展

1.加快推进体育协会建设。结合我区特点加大协会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各协会的专业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到 “三个一”,即一个常年活动阵地、一个品牌活动项目、一个组织覆盖网络,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进一步加大各个层面体育组织的建设。推动各街和社区积极发展体育晨晚练点,力争在2020年全区社区晨晚练点覆盖率达到95%。同时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鼓励支持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活动。

3.着力打造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带动、引导、扶持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五)统一规划社区、行业体育发展

1.加快发展社区体育

2016年—2020年,我们要继续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健身环境和条件。依托各街乡文体站,不断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全民健身志愿者数量,保持街道每两年组织1次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按国家标准的规定及时进行更新。

2.稳步推进行业体育发展

区工会、残联、民宗委、农委、公安、老龄委、教育局等部门要积极发挥在推进行业体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和积极举办每两年一次的洪山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引导和推动职工、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公安干警、老年人、中小学生等人群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六)逐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软环境

1.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与空间布局

发挥我区科技人才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与教育、场馆运营、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体育服务业。着力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融合,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带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结合我区产业空间业态,布局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马家庄、马房山、南湖、张家湾、天兴洲等体育产业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争有力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加大体育培训和竞赛表演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与专业赛事公司的合作,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提升洪山区的城市品位。

2.设立产业引导资金扶持体育企业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区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等给予扶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投资。成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多种主体捐赠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引导体育产业项目投资、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健身指导和体质测试、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健身、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等活动。大力扶持中小微体育产业企业发展,支持大学生在体育产业领域创业,发展重点企业、龙头企业。

3.建设“两型”生态之洲体育运动园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以“严格保护与适度开发、公益建设与商业运作”为指导方针,优化总体规划和建设运营模式,利用天兴洲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对天兴洲生态绿洲进行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强监管和准入审批,适度引入户外露营、休闲垂钓、汽车营地、素质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体育休闲产业和户外运动产业聚集的,集度假、休闲、运动、观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园,打造极具特色的运动生态之洲。

特色体育产业圈建设工程

名    称

服务内容

洪山区健身休闲产业基地

依托洪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开展全民健身、体质测试、体育培训等服务。

洪山区体育用品销售及体验区

依托马家庄奥林匹克一条街,吸引综合性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入驻,开展体育用品销售、用品体验服务;依托武汉体育学院体育馆开展体育用品展览展销和新产品发布等服务。

洪山区体育产业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洪山区文体中心和洪山区大学生就业市场,吸引从事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广告、创意的企业和大学生体育产业创业团队入驻,形成体育产业小微企业集聚区。

洪山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依托洪山创意中心,吸引体育动漫、影视、文创产业入驻,发展体育创新创意产业。

天兴洲生态体育运动园

依托天兴洲生态绿洲建设,开发露营中心、汽车营地、拓展基地、游艇俱乐部等户外运动产业,打造集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产业聚集区。

4.打造智慧体育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互联网+体育战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创“互联网+体育”新模式,利用手机应用软件、微博微信平台,实现场地在线预定、技能培训、运动交流、活动管理、会员管理等功能,建设体育云生活平台。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医疗、传媒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各高校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促进体育产学研一体化,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2—3个年产值超两千万的品牌企业,争取1—2家体育企业登陆新三板。每年开展一次洪山区“十大体育企业”评选。

5.创新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建立场地动态统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场馆健身人流,保障场地安全。将各级各类社会健身设施纳入监管体系,提供“建、管、用”咨询服务,以“属地管理”为原则,落实日常监管责任,形成“建、管、用”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专业的场馆运营机构管理游泳馆,形成“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共同管理运营的新模式。加快洪山区文体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保障体育中心正常运营。适时采用PPP模式,引入“动乐魔方”智慧体育项目,建设城市体育综合体。加强政府监管,通过委托合同,确定各方权益,保障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1.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洪山区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委员会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和解决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难点问题,推进各级体育部门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职能分解,推动相关部门履行分工职责,形成各方共同推进实现计划目标、任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2.强化职能。区街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将全民健身工作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纳入本级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本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实施项目,使全民健身落地到位。

3.加大投入。区(街)人民政府(办事处)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保证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工作的比例不低于60%。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

(二)丰富全民健身综合性保障

1.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专项奖励基金的设置。出台《洪山区体育基础设施奖励办法》对全民健身设施投入大、成效明显的社会单位和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一定的扶持奖励。

2.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政府在政策方面继续提供支持。大力推动群众体育的社会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3.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大全区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力度,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要在全民健身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4.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鼓励大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求体育资源,扶持体育和互联网共生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体育项目融入互联网,积极转变全民健身产品的供给方式和渠道,并加强网络治理和维护。

(三)推进法律政策建设进程

1.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区长为主任、各街(乡)、区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洪山区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负责洪山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全面加强洪山区全民健身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体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消除和杜绝各种妨碍市民参加全民健身的思想和行为。

2.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发展,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保障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

五、组织实施

(一)本实施计划在区政府领导下,由区文化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共同推行。

(二)各街(乡)办事处(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三)加强绩效评估。建立与完善群体绩效动态考核制度,对部门工作在数量、质量效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不定期对本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20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市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工作委员会,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洪山区重点指标

1.洪山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万。

2.按全市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3.区级各类体育协会增加到6个

4.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每千人拥有3人以上,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

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不低于90%。

6.全区每个街道内95%的社区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

7.每年全区举办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40场次;每年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

8.全区建成4家“江城健身e家”,建立8000人的市民测试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

9.在社区(乡镇)建设6个以笼式足球、三人篮球、休闲排球等项目为主的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乡镇文体广场覆盖率达到85%,50%的街道建有市民健身中心

10.逐步实现“一场两馆一园”。

11.全区大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30%以上。

12.全区绿道建设达到100公里。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