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栏目: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4-03-17
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区人民政府同意《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

 

为进一步优化全区农业布局,配套建设武汉市“菜篮子”工程,推动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江夏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1.1规划背景

1.1.1国家宏观背景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开始了对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因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大都市圈的迅速发展,使得都市农业的发展日渐受到重视。今年,农业部为推动全国都市农业建设,安排工作组分别赴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正在积极推进,如北京提出都市农业“少数不等于小数”,谋划形成都市农业产业布局的5个“圈层”;成都把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出台“五大倍增计划”;西安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理念,提出了休闲、生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总的来看,都市农业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城市生态、满足城镇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1.2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

武汉市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把城郊农业转变为现代都市农业,率先出台一系列都市农业发展意见和规划,致力打造都市农业“六大区域、四大中心、三大体系”。为适应武汉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基于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江夏区需要从当地农业资源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为主要内容,明确本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支撑项目等。

1.1.3江夏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江夏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形成了“菜、瓜、莲、鱼、畜、林”六大主导产业,打造金水蔬菜长廊、107国道沿线设施蔬菜基地、法泗金水河沿线优质稻、籽莲、蔬菜基地等若干颇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武汉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由于江夏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造成耕地面积缩减,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抛荒等问题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发展与武汉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相一致的现代都市农业,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带动江夏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同时,现代都市农业符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为了在今后515年内,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统筹协调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江夏区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集约化高效生产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向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江夏区必须要以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为指导,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使江夏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实现把江夏区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知名,华中一流,全省标杆”的战略目标。

1.2规划依据

1.2.1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1.2.2湖北省及武汉市相关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2009-2015年)》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规划(2012-2020年)》

1.2.3江夏区区相关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

《江夏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

《江夏区关于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历年《江夏区统计年鉴》

1.3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3.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

1.3.2规划范围

全区11个街道从事农业生产区域和未开发区域。

二、农业资源与发展形势分析

2.1资源条件分析

2.1.1地理特征

根据2010年土地变更详查资料,江夏区全区总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23.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9%,位居湖北省第二位,仅次于洪湖市(810平方公里)。全区常用耕地面积5.34万公顷。

江夏区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丘陵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刻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原,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左右的岗丘。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其中海拔在100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是区境内最高点。境内有大小湖泊136处,主要湖泊有梁子湖、斧头湖、汤逊湖等。主要河流有流经区域西部的长江和金水河。

区境内主要有两种土壤类型,一是平原地区,主要为河流冲积物,以土层深厚,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稻土为主;二是丘陵岗地,主要以黄红壤、棕红壤为主,有少量石灰性红土和红棕壤。

2.1.2水文气象

江夏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阳光充足,雨热同期。其年平均气温介于15.9-17.9之间,历年平均值为16.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绝对最低温-18.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30℃,绝对最高气温41.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11.5毫米,降水年级变化大,历年降水量为865.2-1826.1毫米;年内分配不均匀,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80%。枯水年全年平均降水量为926.3毫米,突出干旱月份为789月,累计平均降水量近93.0毫米

2.1.3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末江夏区土地总面积201457.87公顷,其中:农用地12135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24%;建设用地25295.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6%;其它用地54809.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7.20%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79225.39公顷,园地3039.99公顷,林地19195.13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39.33%1.51%9.53%

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为6887.9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为9558.6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为1767.14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42%4.74%0.88%

2.1.4水资源条件

江夏区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8个,水域面积共376.05平方公里,容积113173.4万立方米。长江在境内流经31公里,金水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在江夏区境内河段长43.1公里。有小型水库116座,塘堰16312口。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2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41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877亿立方米。全区平均产水模数55.9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全区已建成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可达4.3443亿立方米(农业供水保证取率75%),正常年份能满足全区蓄水要求。

2.2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2.2.1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江夏区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两型社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农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业发展体制不断创新等几大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江夏区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区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江夏区主要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较大规模。如全区蔬菜种植布局分为三大块:金水河沿线的西片种植区、107国道和纸贺公路沿线的中片种植区、沿湖水生菜种植区。畜禽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畜禽产业以生猪、鸡、鸭等优势畜禽养殖等为主。水产业建立了以梁子湖、花莲湖、牛山湖等为主的河蟹养殖基地;以鲁湖为中心的鳜鱼养殖基地,以山坡邓家洲村为主的黄颡鱼养殖基地,打造了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鲁湖三门湖、河垴邓家洲4个万亩水产板块基地。林果茶集中在五里界、山坡、安山和乌龙泉等地,形成了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绿茶基地;以乌龙泉、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水果基地;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区现有休闲农庄、农业旅游点等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81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

从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根据近五年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分析,江夏区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长5962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呈持续增长。种植业结构日趋完善,粮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单产逐年上升。近五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148106亩,单产增加了79公斤/亩。蔬菜、果用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逐年增加,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畜牧养殖业方面,其主要养殖品种,生猪、家禽、肉鸡等产量稳中有升,其中以生猪出栏和家禽出笼量增长较为明显。水产业发展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在短期时间内常有波动。综合农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2011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6.21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60.5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9.3%

 

 

1  2008-2011年江夏区农业总产值(万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合计

437791

510689

570597

603580

703705

农业

255493

264298

291451

314187

361917

林业

3154

2341

2343

2820

9569

畜牧业

92937

163153

180887

186216

211302

渔业

85328

79878

94769

99289

119534

农林牧渔服务业

879

1019

1140

1068

1383

 

2  2007-2011年江夏区主要种植业作物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粮食

作物

播种面积(亩)

866884

867562

884478

784672

719456

产量(吨)

316945

259042

292071

285414

271992

油料

作物

播种面积(亩)

370183

396077

359214

307208

312521

   量(吨)

43341

47694

46727

40566

41874

蔬菜

播种面积(亩)

432627

401278

427900

383331

407560

产量(吨)

1217665

1203274

1257342

1123639

1235231

茶叶

播种面积(亩)

14928

14755

16451

11572

11400

产量(吨)

1140

1184

1191

1201

1251

水果

播种面积(亩)

55607

51009

60307

51722

58357

    量(吨)

151347

176577

181874

150176

141601

3  江夏区20072011年主要畜禽产品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生猪/万头

61.7

80.1

81.3

87.8

93.87

家禽/万只

1178

1269

1408

1458

1505

猪肉产量(吨)

61664

64060

65040

70249

75072

家禽肉产量(吨)

21200

22428

23930

24785

27090

禽蛋产量(吨)

21728

10046

11238

12617

12251

 

4  江夏区20072011年水产业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水产品产量(吨)

90180

82646

78270

85106

83072

淡水养殖面(亩)

576255

515460

529805

394365

516090

2.2.2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优势:全区版图面积301.347万亩,耕地、山林、水面三分天下,各近百万亩。境内山青水秀,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优越。

2)区位优势:江夏区有着集铁路、公路、水运为一体的交通体系。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京广铁路、107国道贯穿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武广高速铁路,武黄、金嘉等省级公路,武咸城际铁路纵横于区内;正在兴建的金口长江深水码头,将造就无穷活力。

3)政策环境优势:近几年来,中央、省、市惠农扶农政策不断强化。区委、区人民政府也全力为农村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的力度,全区各部门支农扶农意识增强,服务不断强化,大力支持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同时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备。

4)经济优势: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总产值逐年递增,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5)科技优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5所大专院校在江夏设有分校,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省畜科所等科研部门在江夏建立了示范基地,为我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

2.2.3困难与挑战

1)农业资源条件约束:近几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闲置情况严重。

2)农业生产条件约束:虽然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全区“旱包子”、“水袋子”的现状,还没有完全得到治理,农业排灌泵站的完好率、利用率不高,耕地分散,无法统一、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部分村组仍处在靠天收的传统农业阶段。

3)农业融资环境约束:各专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放量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涉农企业的扶持贷款资金额度较小,企业仍处在艰难发展阶段。

4)农产品市场约束:面对国内、国际两重市场,农产品竞争更趋激烈。尽管近几年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长足发展,但在卫生标准、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安全监管、品牌影响等方面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5)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约束:主要是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力度不够,农民对市场行情缺乏深入了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过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还没有应保尽保。

6)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大部分50岁以上的老人在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抛荒现象日益加剧。

7)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对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我区现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引进具有新技术、新成果的涉农企业数量不足,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土地流转进程缓慢,没有充分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8)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目前我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效益低下,种子、化肥、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成本增加,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多数乡镇出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收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3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国内外发展形势比较与发展策略

目前现代都市农业主要分为:设施型农业、特色型农业、种苗农业、生态型农业、节约型农业、加工型农业、休闲型农业、庄园农业8种基本类型。

2.3.1发展形势比较

纵观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欧美等发达国际充分发挥了都市休闲农业的多元功能,法国推出“农庄旅游”每年收入700亿法郎,美国发展都市农业每年创收300亿美元,意大利现有“绿色旅游”农庄6500间。以色列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已达到200%-300%,而我国的仅为30%-50%。荷兰、英国等国家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对农业生产的温、光、气、肥等条件全部进行计算机控制,大大提高了设施农业经营效率。从国内趋势来看,我国的都市农业起步较晚,呈勃然兴起之势,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上海围绕都市休闲农业打造“申隆园”等12个主题园区。成都推出“五朵金花”成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的典范。2000年珠海创办了生态农业科技园。今年来武汉市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一定的差距。在休闲农业方面开发了东西湖四季吉祥景区等示范园区;生态农业方面推出了汉南名优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在节约型农业方面新洲建成了徐古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加工型农业方面打造了东西湖区国家级食品加工区;特色型农业方面创建了汉口精武鸭脖品牌;种苗农业方面成立了中美合资的武汉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设施农业方面兴建了武汉如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在庄园农业方面建设了黄陂区谦森岛庄园。我区在现代都市农业方面现有梁子湖精品旅游线路一条,乡村休闲游截止2012年达到81家,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5家,总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我区精心谋划了现代都市农业布局空间规划。

2.3.2发展策略

江夏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定位为生态型、科技型农业,我区着力从设施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种苗农业、休闲型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一是设施农业方面,在107国道沿线打造15个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园区,通过智能温室、光伏大棚等高效农业设施,形成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二是在种苗农业方面,大力推进中部种都产业园建设,形成集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示范的综合园区;在安山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园;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原则,逐步压减畜禽产业规模。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合理布局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名优鱼苗、鱼种基地项目和种猪繁育基地项目。三是加工型农业方面,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法泗、安山打造总面积8000亩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通过引进成熟型、科技型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群效应。四是在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方面,打造梁子湖大道和天子山大道沿线的东部休闲旅游区,打造休闲农庄150个以上,推出农庄旅游,乡村精品旅游项目。五是在农产品物流业方面,打造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通过先进的冷链技术,促进农产品物流与配送业发展,同时推动金口和纸贺路沿线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力争从五大方面打造我区的四大农业产业链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3.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1.1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取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业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适宜城市需求、资源合理利用、区域规模发展的现代农业布局;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龙头集群发展、农户广泛参与、利益关联紧密的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我区现代农业建设。

3.1.2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原则。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都市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现代都市农业成为江夏区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全区人民的共同行动。

2)坚持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移的原则。根据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扶大扶强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落实相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3)坚持基地建设、产业推进的原则。积极巩固发展产业基地,达到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人才、科技、投入向产业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4)坚持政策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发展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吸纳各种资本参与产业经营,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形成好的开发势头。

5)坚持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做到有计划,分年度稳步推进。

3.2发展目标

2020年,江夏区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领先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一步得到提高,产品范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处于国内较前水平,集约化、特色化成为江夏区的主要竞争力。

发展具体目标: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区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0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0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0元。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实现粮食总产量35万吨,蔬菜总产量26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生猪出栏压减至50万头,种猪20万头,家禽出笼稳定在1500万只的目标。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2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过10亿元的达到5家;创中国驰名商标2-3个;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加工园区集群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以上;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10亿美元;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5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区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设施农业覆盖率达到40%以上,耕地亩平产出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

——提高农业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自检点覆盖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98%以上,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地溯源制度初步建立。农业投入品用量减少30%以上。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引导和组织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到2020年,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目前,我区“梁子”牌大河蟹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认证,“法泗大米”和“舒安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全区通过认证的“三品”数量达到120个,其中有机食品35个,绿色食品61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创建湖北名牌产品8个,武汉名牌产品12个。到2020年,力争创建“梁子”牌大河蟹,“蜂之巢”蜂蜜等中国驰名商标2-3个,“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00个以上。

3.3功能定位

按照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要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应定位为科技农业与生态农业。前者以武汉雄厚的科研能力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使区内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和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方面达到国内靠前、省内示范,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后者以江夏区农业环境和农业产品为载体,依托全区资源禀赋的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和优质、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

、现代都市农业总体布局

4.1功能区划

根据《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战略实施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夏区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光、热、水、土等条件。重点考虑江夏区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如:通用汽车公司在江夏区金口建设继上海、烟台、沈阳之后的第四大生产基地,规划用地2.32平方公里,以及同步建设的占地约3.5平方公里的的零部件供应厂和物流配套园区等,以及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促进周边城镇化用地的迅速增加,致使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将向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化。综合以上因素,本规划将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划定为“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其中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体系、都市林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则不受“三区”界定限制。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应遵循如下基本准则:

——禁止发展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划中禁止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区域及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从事农业生产布局的森林、绿地、湿地、湖泊、水库等环境保护空间和国家储备、防洪等战略空间以及生态建设用地。具体江夏区禁止发展区主要包括纸坊城区、金口、郑店、大桥等区域。空间上大致以三环线沿线以内的区域。

——限制发展区。根据环境状况、产业发展和资源承载能力,不宜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业投资项目和开发强度,限制发展非生物防治的种植业、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该区域现有的畜牧业要逐步退出。江夏区的限制发展区具体空间分布为四环线以北至三环线以南之间的区域。

——适宜发展区。是江夏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重点发展高品质的适应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型农业、服务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该区域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局粮油和“菜篮子”工程板块基地。突出培育种子种苗、特色瓜菜、名优水产、良种畜禽、优质粮油、食用菌、苗木花卉、林果茶等产业。江夏区的适宜发展区主要包括:除去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已规划用地、城镇建设规划用地以外区域。其中梁子湖、鲁湖等湖泊周边严禁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原有的养殖小区通过改造、升级、减量、提质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排放体系,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

4.2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上述准则,为提升城区品质,完善农业产业功能,在禁止发展区域内保留以生态保护功能为主的产业,控制布局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在限制发展区域内重点布局以城市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农业,适度布局农业科研、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展示观光休闲等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区域;在适宜发展区域按照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江夏区农业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个产业链”。“一带”即107国道沿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两园”即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产业园;“三区”即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南部瓜果蔬菜发展区和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四个产业链”即种子种苗产业链、渔业产业链、畜禽产业链、花卉苗木产业链。

4.2.1一带

107国道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107国道北起郑店劳四村,南至山坡贺站,沿线两边500范围内,除已经建成的花卉苗木基地外,剩下的耕地、荒坡地、水面等农业资源全部纳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规划。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蔬菜种植业。按照“点、线、片”布局,根据现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分段规划,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依托现有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至少再建10个农业园区,沿线农业园区达到15个以上,成点状布局,继而连点成线,扩线成片。利用连片耕地、荒坡地建成净菜型、设施型、标准化蔬菜板块基地;利用插花地建设一般蔬菜基地。

同时在107国道沿线配套建设一个高科技农业产业园(乌龙泉四一高科技农业产业园),规划选址在107国道41公里处,项目规划面积为1万亩,园区建设分三期完成。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培育,开展示范种植(养殖),推动江夏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通过企业化运作,将四一高科技产业园建成精品农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深化加工能力,培育品牌产品;通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研发区,国内外科技合作区,综合管理服务区。

园区分为三期建设:一期为核心园区建设,规划面积为3000亩,主要建设高标准的设施蔬菜基地,以光伏蔬菜大棚、智能温室和现代化自动喷滴灌设施为主,打造一流现代化设施产业园;二期为示范区建设,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是用于园区内自主研发的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三期为农产品的深加工物流配送和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规划面积为2000亩,主要针对全区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托园区示范基地建设的良好基础,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优先在园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借此机遇为园区培育新型农民,对外推广园区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

4.2.2两园

1)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江夏区安山街,规划面积6000亩,一期核心园区面积2000亩,预计规划期末园区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主要发展蔬菜、籽莲粮油、特色食品加工等与本地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成熟型加工项目。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江夏区法泗镇,规划面积2000亩。在法泗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个优质大米深加工基地、一个万吨籽莲深加工基地、一个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预计规划期末园区加工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2)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

依托江夏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107国道,京珠和沪蓉高速交汇出口处,建设4200亩大型农产品物流园,项目规划包括四大中心建设即:冷链配送中心、果蔬配送中心、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食品加工中心。应用低耗能、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加工技术发展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园,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50亿元。

4.2.3三区

1)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

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北起金口新城以南,涵盖金水河沿线的金口街范湖片、金水办事处以及法泗街大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15万亩。稳步推进粮改菜工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10万亩的水生菜基地和5万亩快生菜基地。                                                                                                                                                                                                                                                                                                                                                                                                                                                                                                                                                                                                                                                                                                                                                                                                     

2)南部瓜果蔬菜发展区

南部瓜果蔬菜产业发展区包括山坡、湖泗、舒安3个街道和安山、乌龙泉街部分区域,作为全区现代农业的农业资源战略储备区域,近期以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进土地整理、农田基本水利等基础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瓜果为主的系列产品,推进“三瓜”基地建设,规划面积15万亩。

3)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

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包括梁子湖大道和天子山大道沿线区域,适度发展观光型、体验型、文教型、博览型现代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城乡居民休闲首选目的地。

4.2.4四个产业链

1)种子种苗产业链

江夏区种子种苗产业链建设包括蔬菜种苗、瓜果种苗和籽莲、头特色农产品种苗。种子种苗产业链是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空间规划的11条产业链之一,全市重点打造的华中地区最大的中部种都产业园。规划在安山建设一处集种子种苗研发、繁育、试验、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部种都产业园,规划面积为1000亩,同时分别在法泗、安山建设1万亩以上的示范推广基地。依托郑店蔬菜育苗中心建立蔬菜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规划面积约5000亩,其中智能温室面积50亩,钢架大棚700亩;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江夏舒安新建头品种改良及繁育基地2000亩;在郑店、金口、乌龙泉建设瓜果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法泗建设籽莲繁育基地2000亩。

2)渔业产业链

江夏区天然湖泊众多,构建渔业产业链具有天然优势。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水产苗种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优化结构,打造江夏区蟹苗和名优鱼苗苗种繁育基地。主要是以江夏鲁湖鳜鱼良种场(省级)和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主体,分别在江夏区鲁湖和郑店街建设占地总面积达1000亩,储备扩繁良种鳜鱼亲本3000组,可年生产良种鳜鱼寸片1000万尾以上的大规模鳜鱼鱼种基地,形成5万公斤的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鳜鱼育种中心和鳜鱼良种场,并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继续加大对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河垴邓家洲、鲁湖三门湖4个各具特色的万亩现代渔业板块基地以及8万亩的精养鱼池项目的建设。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建设主要依托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5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5万吨冷链物流项目,着力发展水产品配送业,培植水产物流市场。

3)畜禽产业链

全区畜禽产业重点发展种猪产业,控制压缩商品猪养殖,提档升级改造一批养殖小区。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种猪产业,年种猪存栏20万头;以湖泗、山坡、乌龙泉为中心发展商品猪养殖,到2020年生猪年出栏,由2011年的93.87万头压减至50万头;家禽养殖数量控制在1500万只。以安山生猪屠宰加工场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物流配送能力,重点发展肉食产品精深加工。以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家禽屠宰及精深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畜禽产业链体系。

4)花卉苗木产业链

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以107国道株山8万亩苗木产业基地为核心,着力提升花卉苗木基地档次,依托在安山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为龙头,建设安山花卉苗木产业园,延伸苗木花卉产业链,力争打造全国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

五、产业布局及重点项目建设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主要包括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六大产业布局以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的农机服务业。各产业发展规划以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则,在现有农业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江夏区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情况,通过优化布局,提出远期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对江夏区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以下七大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5.1种植业

5.1.1发展现状

种植业发展主要包括蔬菜与粮油两大产业。

蔬菜业:“十一五”期间江夏区蔬菜产业发展突出,全区蔬菜复种面积47万亩,其中常年园面积12万亩,蔬菜总产量140万吨,总产值达到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的纯收入达到2800元,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0%。全区蔬菜种植品种多元化,主要有大路菜、特色菜、精细菜、架菜、瓜类等。蔬菜种植区域布局为三大块:一是以金水河沿线为主的西片种植区,包括金水河沿线南部的村组,法泗街的八坛、长虹、东港、新墩等村组以及金水农场的部分区域,种植面积8万亩,以常年园基地为主;二是以107国道和纸贺公路沿线为主的中片种植区,包括107国道郑店街劳四村以南村组,乌龙泉街的四一、民主、四化、新建等村,种植面积15万亩,主要以一季园为主,常年园面积2万亩;三是沿湖水生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鲁湖、花莲湖、菱米湖、上涉湖、中间湖沿线村组,面积8万亩,主要种植莲藕、子莲、茭白等水生菜品种。

粮油作物:现有优质稻40万亩(含复种面积),主要生产集中在法泗和安山东部区域;优质油料35万亩(含复种面积),主要以油菜为主,主要集中在山坡、法泗和安山街部分地区。2011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1.9万亩,总产量为27.2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31.3万亩,总产量为4.2万吨。

5.1.2发展目标

蔬菜:蔬菜产业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园艺化和多功能化发展为总体方向。总体目标是:2020年全区蔬菜产业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常年园15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长26%;蔬菜总产量达到260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30亿元;千亩蔬菜示范园区达到15个以上;创名优品牌3-5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50个;蔬菜年深加工能力占蔬菜总量的50%左右;全区年出口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量达到20万吨,出口创汇达到5亿美元。

粮油作物:主要品种为水稻、油菜,为推动粮改菜工程,对接武汉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调整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含复种),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0万亩,油料作物面积20万亩。主要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粮油作物的产量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1.3布局规划

蔬菜: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向南部迁移,以南部各街道为主,建设三大蔬菜基地。全区蔬菜产业规划面积为35万亩,(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万亩、特色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水生蔬菜基地10万亩,快生菜5万亩。

1107国道沿线5万亩标准化蔬菜板块基地。北起郑店廖桥村,南至山坡贺站,107国道沿线。依托农业蔬菜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5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

2)纸贺公路沿线15万亩瓜果蔬菜基地。北起乌龙泉街,南至山坡贺站,并向东南辐射至湖泗、舒安,涉及乌龙泉、山坡、湖泗、舒安4个街道,建设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重点发展快生菜、茄果类、特菜类、南瓜、红菜苔、头、紫甘薯等。

3)金水河沿线15万亩蔬菜基地。以金水河沿线为核心,辐射带动金口范湖、金水、法泗等区域,规划面积15万亩,其中重点发展水生菜10万亩(以籽莲为主),快生菜5万亩。

粮油作物:主要布局于适宜种植区,涉及法泗、安山、金口、湖泗、山坡、舒安、乌龙泉等街道,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80万亩,油料作物面积20万亩。

5.1.4重点项目

1)种苗繁育建设项目:中部种都产业园基地;法泗籽莲繁育基地;山坡洪山菜薹原种繁育基地;郑店智能温室种苗繁育基地;舒安头繁育基地;乌龙泉南瓜繁育基地;。

2)基地建设项目:法泗优质稻、籽莲生产基地;金水万亩优质莲藕出口基地;五里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舒安头生产基地。107国道郑店设施蔬菜产业园基地;山坡蔬菜产业园基地;纸贺路瓜果蔬菜产业基地;乌龙泉“四一”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基地。

3)加工建设项目: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中心,配套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基地项目包括:金口脱水蔬菜精深加工基地、优质莲藕精深加工基地;法泗剁椒、优质大米、籽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山坡优质农产品食品加工基地;安山优质油料精深加工基地。

5.2水产业

5.2.1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江夏区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水产经济持续发展。全区放养水面50.1万亩(剔除东湖高新开发区托管3.3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78273吨(剔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1.05万吨),渔业综合产值16.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62亿元的27%。在品牌建设方面,获渔业“三品”认证6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24个;在板块基地建设方面,建立了38万亩河蟹养殖基地,8万亩的鳜鱼养殖基地,7万亩的黄颡鱼养殖基地,启动了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鲁湖三门湖、河垴邓家洲4个各具特色的万亩水产板块基地建设。

5.2.2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势高效和持续增长的现代渔业框架。水面养殖主要以高效、现代化、设施化的精养鱼池为主,水产产业集约化水平达到85%以上;水产品养殖总量达到10万吨,其中优质鱼产量7.5万吨,渔业总产值25亿元;全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新增10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3个。

5.2.3布局规划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与武汉市相关政策规定,全区所有湖泊、水库全面实行自然生态养殖。发展四大名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建立8万亩精养鱼池基地,规划应按照自然环境、水系特点及传统生产优势,布局在适宜发展区。

1)四大名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

一是大河蟹生态养殖基地。以梁子湖水系的南北咀、牛山湖为重点,打造“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品牌,到2020年发展养殖面积4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9亿元,出口率均大幅提升。

二是鳜鱼生态养殖基地。以鲁湖、梁子湖周边水系为重点,发展优质鳜鱼生态养殖基地,到2020年发展到25万亩,产量4000吨,产值1.3亿元。

三是类生态养殖基地。以南北咀、牛山湖、鲁湖、金口、水产科研所为重点,到2020年发展到养殖面积40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1亿元。

四是黄颡鱼生态养殖基地。以上涉湖、鲁湖周边水系为重点,建设黄颡鱼生态养殖基地,到2020年发展到养殖面积25万亩,产量4400吨,产值1亿元。

2)四大精养鱼池养殖基地

一是湖(泗)--五(里界)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舒安、湖泗、乌龙泉(其中有土地堂渔业队)、五里界(其中有李家店、群益2个渔业专业村)4个街镇,涵盖28个重点渔业村,形成3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二是安(山)--山(坡)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安山、山坡(其中有大咀、保福、东方红3个渔业专业村)2个街镇,涵盖16个重点渔业村,形成2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三是段(岭庙)--法(泗)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法泗(其中有新河口渔业专业村)、金口、郑店3个街镇,涵盖16个重点渔业村,形成2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四是万亩低湖田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在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山坡邓家洲、金口范湖等地利用低湖田,开发精养鱼池基地1万亩。

3)水产苗种

江夏鳜鱼苗种繁育场:以鲁湖国家级鳜鱼良种场、市水科所为主体,建设占地2000亩,以鳜鱼、长江经济鱼类、类、黄颡鱼等为主导产品的苗种繁育基地,年繁育苗种55亿尾(名优30亿尾)。

5.2.4重点项目

1)种源基地重点项目:以江夏鲁湖鳜鱼良种场(省级)及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主体,在江夏区鲁湖和郑店街建设占地面积达1000亩,储备扩繁良种鳜鱼亲本3000组,可生产良种鳜鱼寸片1000万尾以上、标准化的鳜鱼育种中心和鳜鱼良种场,并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达到年产年繁育鳜鱼寸片1000万尾,长江类小鱼种1.2亿尾,鱼小鱼种6000万尾,胭脂鱼70万尾,黄颡鱼5000万尾,其他名优鱼苗30亿尾的规模。

2)水产养殖基地重点项目:官堤洲万亩生态休闲渔业板块。以水产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建设10000亩连片高标准精养鱼池。建成以黄颡鱼、鳜鱼等名优水产品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并集游钓休闲、渔业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板块基地。辐射带动舒安、山坡、湖泗等街道1000余户渔民,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

法泗花莲湖万亩健康养殖渔业板块。以法泗花莲湖2500亩高标准精养鱼池为核心示范区,建成规模达10000亩的现代渔业板块,主要发展以虾、蟹为主导品种的健康养殖,辐射带动法泗街、金水办事处等区域。把法泗街打造成为龙虾养殖、繁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兴旅游目的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虾、蟹750吨,年产值达4500万元。

河垴邓家洲万亩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渔业板块。以大型水产企业为龙头,打造规模达10000亩的河垴邓家洲万亩高效健康养殖现代渔业板块,带动斧头湖周边区域高产高效渔业生产发展,实现年产以黄颡鱼为主的名优水产品2500吨,年产值1.2亿元,带动当地1000户渔民增收。

鲁湖三门湖现代渔业板块。依托当地优势水产资源,打造规模达10000亩的现代渔业板块,辐射带动郑店、金口、安山等街道,发展以鳜鱼、黄颡鱼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以鳜鱼、黄颡鱼为主的名优水产品2000吨,年产值1亿元。

河蟹湖泊增殖养殖基地。以梁子湖、牛山湖、鲁湖为依托,重点建设环梁子湖以西,辐射湖泗、舒安、山坡等街道,环斧头湖以东,鲁湖及其周边区域,建设30万亩河蟹湖泊增殖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河蟹1500吨,产值1.8亿元。

3)加工环节发展重点项目:以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5万吨淡水水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与5万吨冷链仓储物流项目为重点,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综合深加工厂,实现本地大宗水产品的就地加工,力争做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建设占地1000亩的水产品综合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市场,实现年加工量20万吨。

5.3畜牧业

5.3.1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夏区畜禽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畜禽产业以生猪、牛、鸡、鸭等优势畜禽养殖等为主。2011年生猪年出栏90万头,肉牛年出栏2万头,奶牛存栏200头,蛋鸡年存笼200万只,产值3亿元;肉鸡年出笼1500万只,产值3亿元;肉鸭(鹅)年出笼39.53万只,产值3亿元。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中央级1家、省级5家、市级2家)。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31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29家。

5.3.2发展目标

2020年,对原布局在限制发展区的畜牧产业发展实行逐步退出策略,以乌龙泉、法泗、湖泗街为中心的3个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商品猪逐步压减至50万头,主要以发展种猪为主,重点打造年存栏种猪20万头的湖泗、山坡两个国家生猪繁育基地。禽类养殖主要以肉鸡和肉鸭为主,控制在1500万只,其中年出笼肉鸡1000万只,年出笼肉鸭500万只。

5.3.3规划布局

根据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划定的基本准则,为保障居民需求,对原布局在限制发展区的畜禽养殖小区逐步退出,改造部分布局在梁子湖、鲁湖水域周边的畜禽养殖小区,通过提高标准提档升级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1)生猪。建设乌龙泉—段岭庙、法泗—安山、山坡—湖泗3个生猪养殖小区,重点建设国家种猪繁育基地。“十三五”规划期末生猪出栏50万头,种猪存栏20万头。

2)蛋鸡。集中在山坡、金口、安山、舒安等街道,年存笼达到100万只。主要有:法泗50万只智能化蛋鸡标准化养殖场,涉及石岭、田浦、联盟等3个村;山坡40万只智能化蛋鸡标准化养殖场。

3)肉鸡。重点布局107国道沿线乡镇绿色生态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肉鸡养户1000户,年出笼肉鸡1000万只。重点引进家禽屠宰加工企业进驻安山农产品加工园,形成家禽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产业链。

4)肉鸭。利用已经建成的32处标准化肉鸭养殖小区,发展江汉肉鸭、樱桃谷鸭标准化养殖,在山坡、法泗、安山街等地发展肉鸭养殖,年出笼肉鸭500万只。

5)肉牛。借助省种公牛站位于我区的区位优势,建立12个街道家畜品改站,实施传统耕牛单一役用向役、乳、肉综合利用改良转变,形成年产肉牛1万头生产规模。

5.3.4重点项目

1)种源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湖泗、山坡两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年种猪存栏20万头。

2)基地建设项目:以乌龙泉、山坡、湖泗、舒安街为主,通过改造、提升,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生态型、环保型养殖小区。

3)畜禽加工重点项目:家禽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以安山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引进龙头企业,建成家禽屠宰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产业链

5.4林果业

5.4.1发展现状

江夏区林果业的发展包括花卉苗木和林果茶。全区现有花卉苗木12万亩,林果茶15万亩,主要集中在107国道沿线,北起郑店街,南至山坡街,以株山苗木花卉基地为中心;辐射舒安的南部和西部紧靠梁子湖的区域。

5.4.2发展目标

2020年,一是发展花卉苗木基地,面积增加到15万亩;二是建设三大林果基地,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其中茶园3万亩、特色鲜果5万亩,用材林7万亩;三是发展生态林15万亩。

5.4.3空间布局

花卉苗木与林果茶建设空间布局中的重点为:一是建设107国道沿线苗木花卉基地,总面积15万亩;二是建设15万亩林果基地即:中部乌龙泉林果基地6万亩、南部林果基地(包括山坡街东南部与湖泗西南部)5万亩、西部舒安街大沟湖沿线林果基地4万亩,(其中茶园面积3万亩;特色鲜果包括柑桔、桃、梨、葡萄等种植基地1万亩,果园4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7万亩);三是发展生态林15万亩。

5.4.4重点项目

1)安山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在安山街依托现有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一个大型交易市场。远期将打造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端苗木花卉交易中心。

2)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布局在安山、山坡、湖泗、舒安等107国道南部街道的花卉苗木基地再新建3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

3)有机茶叶深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在江夏区杨湖村建设占地面积30亩,建设8000平方米的茶叶深加工车间;引进国外成套先进制茶工艺设备两条生产线,生产绿色有机茶。

5.5乡村休闲旅游业

5.5.1发展现状

江夏区自然生态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环梁子湖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如天子山休闲农业基地、梁子湖大道休闲农业基地等7条精品乡村休闲游线路。全区现有休闲农庄、休闲山庄、农业旅游点等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81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

5.5.2发展目标

根据建设“最佳城郊休闲度假基地、武汉南部具有滨湖生态特色新区”的目标,到2020年将新建以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主题的各类农庄、生态园50个以上,吸引游客500万人次/每年,全区生态旅游农业的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

5.5.3规划布局

根据江夏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规划主体构想,江夏区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休闲农家乐旅游带、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带和荷花采莲旅游片、高科技农业展示片以及若干旅游节点的建设。

1)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107国道沿线村湾,包括郑店、安山、乌龙泉等街道。按照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示范、全市对外展示的窗口”的要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突出“绿色生态”,沿线将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花卉苗木及标准化蔬菜基地,形成“百里生态长廊”,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

2)休闲农家乐旅游带。沿梁子湖大道,包括五里界、舒安、湖泗等街道。以农庄休闲项目为主体,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带,到2020年计划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创收10亿元。

3)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带。沿天子山大道,包括乌龙泉、山坡乡和湖泗3个街道。依托海洋村、楠竹园、生态农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田种植与观光体验园、乡村民风民俗体验坊等一系列高科技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

4)荷花采莲旅游片。以法泗街、金水办事处为中心,依托其广阔的荷塘资源而形成的片区。打造金水农业休闲度假区、法泗荷花观赏旅游区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5)高科技农业展示片。以湖泗街为重点区域的产业片,同时包括舒安、山坡等街道。拟建一批具有高科技农业性质的诸如无土栽培实验园、水产循环养殖示范园、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园、立体农业种养示范区等。

6)旅游节点建设

依托零星分布于江夏各地的几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乡村休闲胜地在天子山大道和梁子湖大道新建多个生态农庄、农家酒楼、生态渔庄等,成为江夏区休闲旅游区的重要节点。

5.6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业

5.6.1发展现状

江夏区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亿元的企业11家,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家。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全区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120个,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认证13个,全区农产品品牌认证位居全省前列。

5.6.2发展目标

我区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紧紧围绕粮食、水产、蔬菜、畜禽、林果茶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已建成粮油、水产、畜禽、蔬菜、茶叶、木材、饲料、特产八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已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创汇食品、休闲食品、工业食品等6个类型,为了发展壮大我区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规划在2020年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重点建设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带动若干个加工小区的建设,力争园区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时建设一大区域性的农产品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一大农产品配送中心和两大农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5.6.3空间布局

农产品加工:

1)江夏安山农产品加工园。位于安山街,规划面积6000亩。重点发展和引进生猪、种子种苗、生物制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和企业,大力发展与本区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成熟型、科技型的高端精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园区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

2)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法泗街,规划面积2000亩,依托龙头企业,建设1个优质大米深加工基地,1个万吨籽莲深加工基地,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籽莲加工基地,同时新建1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020年园区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3)水产品加工小区。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5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5万吨冷链物流业,成为中南地区水产品加工亮点。以加工本地原料产品为依托,实现本地大宗水产品的就地加工,力争做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引导企业开发淡水鱼氨基酸蛋白粉、鱼胶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4)饲料加工小区。在郑店、山坡街依托龙头企业建设2-320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

农产品物流业:全区农产品市场流通重点布局一大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新建一大配送中心和两大产地批发市场。即郑店全国(区域性)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 107国道南部农产品配送中心、金口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纸贺公路沿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同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菜箱、社区直投)

5.7农机服务业

5.7.1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机械装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1982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3万千瓦,全区拥有大中型耕作机械973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2378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9台。此外,水产养殖、畜牧机械、茶叶机械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010年末,全区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3个,其中区级农机作业服务队1个,农机作业协会1个,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11个,农机专业户4350个,农机从业人员17923人。累计组织近800台次耕作机械、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完成机械作业面积199.38万亩,实现农机经营收入11963万元。

5.7.2发展目标:2020年,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底的36.3万千瓦增加到50万千瓦。其中:拖拉机台增加到1000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突破10000(),联合收割机增加到1000台套,在全区建设80个无耕牛村。新建设农机合作社20个,计划每年投资50万元通过购置维修设备、培训维修人员、建设维修设施,在全区建立5-10个中心区域维修网点,保证全区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

6.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6.1.1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既包括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又包括对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和对环境保护行为付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绝大部分是遭受外来侵害造成的,因此,通过利益调节,解决不公平问题,以利益导向机制作为解决该矛盾的根本途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以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为准则,推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到损害的农业资源和农民损失进行补偿。

6.1.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打造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建立覆盖江夏区由区、街道、村分级别的生态农业监测网络,加强数据收集点建设,扩大数据数据收集范围,打造高效的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平台,重点加强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等方面有关检测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6.1.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补贴农户制备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用沼气的普及,不断提高补贴额度,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和后续技术服务系体系建设,完善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循环机制。

6.2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都是主张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或基因工程技术的生产体系,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6.2.1着力发展生态和谐的产业体系

江夏区生态农业建设应该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渔业及其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业等要素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呈网状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其次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的特点,发展资源优势,调整种、养、加的产业结构,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链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由以企业或村落农户经营向企业集群和农业生态园区的区域层面发展(生态户一生态村(农场)一生态园区)

6.2.2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多方共识。无污染的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绿色食品已初步显示它潜在的市场。江夏区生态环境良好,有众多的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对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科技条件,为江夏区树立“山水田园·健康江夏”的形象,打造武汉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6.2.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立足于江夏区在南部已建成的花卉苗木基地、林果基地,渔业生产基地和目前已有的休闲农庄等发展休闲渔业、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等休闲农业。

6.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完善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产业形成紧密的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江夏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蔬菜—养殖—加工—水产”纵横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该一体化模式表现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统一与复合;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与复合,具体地说,就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发展循环农业为核心,构建种、养、加纵横结合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达到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例如蔬菜种植的废弃菜叶、菜根以及初加工的废料可以养殖肉猪,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水产业加工的废料,经过沼化处理,沼气可用于居民生活,沼渣可以成为蔬菜种植的培肥。该模式即节约了资源,又减少废弃物,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增加值的循环经。

七、社会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

7.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1.1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

7.1.2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和教师安居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1.3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网络、医疗急救网络、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7.1.4繁荣城乡文体事业

加快建设谭鑫培公园二期和“五馆一中心”(区规划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

7.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2.1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

全力完成和完善江夏区“七纵(南北向)七横(东西向)”公路网络建设。提升区街道路等级,提高公交线路网络密度。提高公路安全和通畅程度。

7.2.2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建设,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7.2.3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江河湖泊、塘、堰、水库等水利设施的维修保养和除险加固。加快金水河综合治理和重点中型灌区建设。对汤逊湖、梁子湖、鲁湖实施重点保护。加强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水生态建设。

八、保障措施建设

8.1组织领导保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责任制。建立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区委农工委(家园办),区发改委,区农业、财政(经管办)、民政、科技、水务、国土规划、粮食、旅游、林业局,区畜牧服务中心、水产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各单位分管领导组建成立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农业扶持政策,确定农业重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展,对各产业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考核。建立工作责任制,做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工作班子,有1位分管负责人,有1个实施计划和1套工作措施。各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各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努力把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8.2监督检查保障

强化本规划的法定效力,规划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须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投资安排上,引导项目向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加快禁止发展区内的畜禽、水产养殖业的退出步伐。对限制发展区进行合理规划,严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发展,对现有的进行提档升级、减量提质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评价,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推进领导小组报告。对本规划落实不力、项目实施效果不好的街道办事处,停止该街道的相关支持政策,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到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本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8.3科技支撑保障

区科技局、发改委等部门要加大对科技型农业企业的扶持,并对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安排科研经费。鼓励以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办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技术、设备、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入股,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做好与企业的科技对接工作。

8.4资金投入保障

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关于财政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逐步提高支农支出比例,并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稳定的农业补偿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夏区委江夏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夏发[2009]10号),确保每年2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用好用足,并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逐年增加。二是整合财政各项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15%)、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都要与农业产业布局、农业重大项目相衔接,按照“资金性质不变、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集中使用,整体推进。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专项资金。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能力。

8.5制度政策保障

深化农村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农户自行流转、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流转、建立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等方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按照依托主导产业、流通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动方式,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等途径,促进非农就业农民不再兼营土地、老年农民不再依赖土地、专业农民规模经营土地,逐步减少农业直接从业人口。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重大动植物灾害应急机制,健全防灾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动物疫病预防预警网络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训一批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的管理、科技研发和经营人才队伍。继续加强依法行政,加快构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法律监督体系和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8.6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每年从农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引进3-5名农业技术、管理、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区委、区人民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对农业中高端人才给予相对宽松的工作待遇、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加强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逐步改善和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和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高度重视农业实用人才、本土人才的发掘、培养、扶持和引导,通过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学历培训等途径,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8.7招商引资保障

成立江夏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农业产业投资为主,重点针对我区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开发、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投资,江夏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由该公司统一布局,实施土地整体流转,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实行将资源转化为资金,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将资本再转化为资源的过程。土地整体流转后由农业投资公司统一布局,统一招商,引进项目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强调将引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实行项目引入的准入制度,推动农业园区建设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江夏发展实际,精心选择,着重引入一批专业、优质、有实力的成熟型、科技型高端企业进入农业园区,提升园区的开发水平和建设质量,将园区建设成为优质、示范、亮点的富民工程。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区人民政府同意《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武汉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

 

为进一步优化全区农业布局,配套建设武汉市“菜篮子”工程,推动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江夏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1.1规划背景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开始了对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因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大都市圈的迅速发展,使得都市农业的发展日渐受到重视。今年,农业部为推动全国都市农业建设,安排工作组分别赴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正在积极推进,如北京提出都市农业“少数不等于小数”,谋划形成都市农业产业布局的5个“圈层”;成都把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出台“五大倍增计划”;西安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理念,提出了休闲、生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总的来看,都市农业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促进城乡统筹、改善城市生态、满足城镇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武汉市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把城郊农业转变为现代都市农业,率先出台一系列都市农业发展意见和规划,致力打造都市农业“六大区域、四大中心、三大体系”。为适应武汉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年)》。基于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江夏区需要从当地农业资源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为主要内容,明确本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支撑项目等。

江夏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形成了“菜、瓜、莲、鱼、畜、林”六大主导产业,打造金水蔬菜长廊、107国道沿线设施蔬菜基地、法泗金水河沿线优质稻、籽莲、蔬菜基地等若干颇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武汉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由于江夏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造成耕地面积缩减,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抛荒等问题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发展与武汉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相一致的现代都市农业,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带动江夏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同时,现代都市农业符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为了在今后515年内,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统筹协调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江夏区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集约化高效生产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向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江夏区必须要以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为指导,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使江夏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实现把江夏区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知名,华中一流,全省标杆”的战略目标。

1.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2009-2015年)》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规划(2012-2020年)》

《江夏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

《江夏区关于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历年《江夏区统计年鉴》

1.3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3.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

1.3.2规划范围

全区11个街道从事农业生产区域和未开发区域。

二、农业资源与发展形势分析

2.1资源条件分析

根据2010年土地变更详查资料,江夏区全区总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23.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9%,位居湖北省第二位,仅次于洪湖市(810平方公里)。全区常用耕地面积5.34万公顷。

江夏区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丘陵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刻在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原,中部和北部有成片海拔150左右的岗丘。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其中海拔在100以上的有52座,八分山海拔272.3,是区境内最高点。境内有大小湖泊136处,主要湖泊有梁子湖、斧头湖、汤逊湖等。主要河流有流经区域西部的长江和金水河。

区境内主要有两种土壤类型,一是平原地区,主要为河流冲积物,以土层深厚,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稻土为主;二是丘陵岗地,主要以黄红壤、棕红壤为主,有少量石灰性红土和红棕壤。

江夏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阳光充足,雨热同期。其年平均气温介于15.9-17.9之间,历年平均值为16.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绝对最低温-18.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30℃,绝对最高气温41.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11.5毫米,降水年级变化大,历年降水量为865.2-1826.1毫米;年内分配不均匀,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80%。枯水年全年平均降水量为926.3毫米,突出干旱月份为789月,累计平均降水量近93.0毫米

根据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末江夏区土地总面积201457.87公顷,其中:农用地12135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24%;建设用地25295.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6%;其它用地54809.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7.20%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79225.39公顷,园地3039.99公顷,林地19195.13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39.33%1.51%9.53%

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为6887.9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为9558.6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为1767.14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42%4.74%0.88%

江夏区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8个,水域面积共376.05平方公里,容积113173.4万立方米。长江在境内流经31公里,金水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在江夏区境内河段长43.1公里。有小型水库116座,塘堰16312口。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2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41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877亿立方米。全区平均产水模数55.9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全区已建成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可达4.3443亿立方米(农业供水保证取率75%),正常年份能满足全区蓄水要求。

2.2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2.2.1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江夏区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两型社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农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业发展体制不断创新等几大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江夏区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区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健康发展轨道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江夏区主要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较大规模。如全区蔬菜种植布局分为三大块:金水河沿线的西片种植区、107国道和纸贺公路沿线的中片种植区、沿湖水生菜种植区。畜禽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畜禽产业以生猪、鸡、鸭等优势畜禽养殖等为主。水产业建立了以梁子湖、花莲湖、牛山湖等为主的河蟹养殖基地;以鲁湖为中心的鳜鱼养殖基地,以山坡邓家洲村为主的黄颡鱼养殖基地,打造了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鲁湖三门湖、河垴邓家洲4个万亩水产板块基地。林果茶集中在五里界、山坡、安山和乌龙泉等地,形成了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绿茶基地;以乌龙泉、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水果基地;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区现有休闲农庄、农业旅游点等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81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

从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根据近五年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分析,江夏区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长5962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呈持续增长。种植业结构日趋完善,粮食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单产逐年上升。近五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148106亩,单产增加了79公斤/亩。蔬菜、果用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逐年增加,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畜牧养殖业方面,其主要养殖品种,生猪、家禽、肉鸡等产量稳中有升,其中以生猪出栏和家禽出笼量增长较为明显。水产业发展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在短期时间内常有波动。综合农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2011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6.21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60.5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9.3%

 

 

1  2008-2011年江夏区农业总产值(万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合计

437791

510689

570597

603580

703705

农业

255493

264298

291451

314187

361917

林业

3154

2341

2343

2820

9569

畜牧业

92937

163153

180887

186216

211302

渔业

85328

79878

94769

99289

119534

农林牧渔服务业

879

1019

1140

1068

1383

 

2  2007-2011年江夏区主要种植业作物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粮食

作物

播种面积(亩)

866884

867562

884478

784672

719456

产量(吨)

316945

259042

292071

285414

271992

油料

作物

播种面积(亩)

370183

396077

359214

307208

312521

   量(吨)

43341

47694

46727

40566

41874

蔬菜

播种面积(亩)

432627

401278

427900

383331

407560

产量(吨)

1217665

1203274

1257342

1123639

1235231

茶叶

播种面积(亩)

14928

14755

16451

11572

11400

产量(吨)

1140

1184

1191

1201

1251

水果

播种面积(亩)

55607

51009

60307

51722

58357

    量(吨)

151347

176577

181874

150176

141601

3  江夏区20072011年主要畜禽产品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生猪/万头

61.7

80.1

81.3

87.8

93.87

家禽/万只

1178

1269

1408

1458

1505

猪肉产量(吨)

61664

64060

65040

70249

75072

家禽肉产量(吨)

21200

22428

23930

24785

27090

禽蛋产量(吨)

21728

10046

11238

12617

12251

 

4  江夏区20072011年水产业生产情况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水产品产量(吨)

90180

82646

78270

85106

83072

淡水养殖面(亩)

576255

515460

529805

394365

516090

2.2.2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优势:全区版图面积301.347万亩,耕地、山林、水面三分天下,各近百万亩。境内山青水秀,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优越。

2)区位优势:江夏区有着集铁路、公路、水运为一体的交通体系。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京广铁路、107国道贯穿南北,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武广高速铁路,武黄、金嘉等省级公路,武咸城际铁路纵横于区内;正在兴建的金口长江深水码头,将造就无穷活力。

3)政策环境优势:近几年来,中央、省、市惠农扶农政策不断强化。区委、区人民政府也全力为农村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的力度,全区各部门支农扶农意识增强,服务不断强化,大力支持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同时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备。

4)经济优势: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总产值逐年递增,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5)科技优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5所大专院校在江夏设有分校,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省畜科所等科研部门在江夏建立了示范基地,为我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

1)农业资源条件约束:近几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闲置情况严重。

2)农业生产条件约束:虽然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全区“旱包子”、“水袋子”的现状,还没有完全得到治理,农业排灌泵站的完好率、利用率不高,耕地分散,无法统一、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部分村组仍处在靠天收的传统农业阶段。

3)农业融资环境约束:各专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放量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涉农企业的扶持贷款资金额度较小,企业仍处在艰难发展阶段。

4)农产品市场约束:面对国内、国际两重市场,农产品竞争更趋激烈。尽管近几年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长足发展,但在卫生标准、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安全监管、品牌影响等方面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5)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约束:主要是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力度不够,农民对市场行情缺乏深入了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过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还没有应保尽保。

6)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大部分50岁以上的老人在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抛荒现象日益加剧。

7)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对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我区现阶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引进具有新技术、新成果的涉农企业数量不足,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土地流转进程缓慢,没有充分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8)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目前我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效益低下,种子、化肥、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成本增加,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多数乡镇出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收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3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国内外发展形势比较与发展策略

目前现代都市农业主要分为:设施型农业、特色型农业、种苗农业、生态型农业、节约型农业、加工型农业、休闲型农业、庄园农业8种基本类型。

2.3.1发展形势比较

纵观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欧美等发达国际充分发挥了都市休闲农业的多元功能,法国推出“农庄旅游”每年收入700亿法郎,美国发展都市农业每年创收300亿美元,意大利现有“绿色旅游”农庄6500间。以色列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已达到200%-300%,而我国的仅为30%-50%。荷兰、英国等国家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对农业生产的温、光、气、肥等条件全部进行计算机控制,大大提高了设施农业经营效率。从国内趋势来看,我国的都市农业起步较晚,呈勃然兴起之势,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上海围绕都市休闲农业打造“申隆园”等12个主题园区。成都推出“五朵金花”成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的典范。2000年珠海创办了生态农业科技园。今年来武汉市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一定的差距。在休闲农业方面开发了东西湖四季吉祥景区等示范园区;生态农业方面推出了汉南名优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在节约型农业方面新洲建成了徐古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在加工型农业方面打造了东西湖区国家级食品加工区;特色型农业方面创建了汉口精武鸭脖品牌;种苗农业方面成立了中美合资的武汉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设施农业方面兴建了武汉如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在庄园农业方面建设了黄陂区谦森岛庄园。我区在现代都市农业方面现有梁子湖精品旅游线路一条,乡村休闲游截止2012年达到81家,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5家,总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我区精心谋划了现代都市农业布局空间规划。

2.3.2发展策略

江夏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定位为生态型、科技型农业,我区着力从设施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种苗农业、休闲型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一是设施农业方面,在107国道沿线打造15个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园区,通过智能温室、光伏大棚等高效农业设施,形成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二是在种苗农业方面,大力推进中部种都产业园建设,形成集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示范的综合园区;在安山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园;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原则,逐步压减畜禽产业规模。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合理布局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名优鱼苗、鱼种基地项目和种猪繁育基地项目。三是加工型农业方面,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法泗、安山打造总面积8000亩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通过引进成熟型、科技型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群效应。四是在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方面,打造梁子湖大道和天子山大道沿线的东部休闲旅游区,打造休闲农庄150个以上,推出农庄旅游,乡村精品旅游项目。五是在农产品物流业方面,打造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通过先进的冷链技术,促进农产品物流与配送业发展,同时推动金口和纸贺路沿线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力争从五大方面打造我区的四大农业产业链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3.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1.1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取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业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适宜城市需求、资源合理利用、区域规模发展的现代农业布局;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龙头集群发展、农户广泛参与、利益关联紧密的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我区现代农业建设。

1)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原则。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都市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现代都市农业成为江夏区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全区人民的共同行动。

2)坚持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移的原则。根据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扶大扶强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落实相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3)坚持基地建设、产业推进的原则。积极巩固发展产业基地,达到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人才、科技、投入向产业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4)坚持政策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发展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吸纳各种资本参与产业经营,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形成好的开发势头。

5)坚持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做到有计划,分年度稳步推进。

3.2发展目标

2020年,江夏区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领先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一步得到提高,产品范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处于国内较前水平,集约化、特色化成为江夏区的主要竞争力。

发展具体目标: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区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0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0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0元。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实现粮食总产量35万吨,蔬菜总产量26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生猪出栏压减至50万头,种猪20万头,家禽出笼稳定在1500万只的目标。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2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过10亿元的达到5家;创中国驰名商标2-3个;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加工园区集群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以上;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10亿美元;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5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区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设施农业覆盖率达到40%以上,耕地亩平产出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

——提高农业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自检点覆盖率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98%以上,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地溯源制度初步建立。农业投入品用量减少30%以上。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引导和组织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到2020年,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目前,我区“梁子”牌大河蟹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认证,“法泗大米”和“舒安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全区通过认证的“三品”数量达到120个,其中有机食品35个,绿色食品61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创建湖北名牌产品8个,武汉名牌产品12个。到2020年,力争创建“梁子”牌大河蟹,“蜂之巢”蜂蜜等中国驰名商标2-3个,“三品”认证数量达到200个以上。

3.3功能定位

按照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要求,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应定位为科技农业与生态农业。前者以武汉雄厚的科研能力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使区内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和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方面达到国内靠前、省内示范,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后者以江夏区农业环境和农业产品为载体,依托全区资源禀赋的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和优质、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

、现代都市农业总体布局

4.1功能区划

根据《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战略实施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夏区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光、热、水、土等条件。重点考虑江夏区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如:通用汽车公司在江夏区金口建设继上海、烟台、沈阳之后的第四大生产基地,规划用地2.32平方公里,以及同步建设的占地约3.5平方公里的的零部件供应厂和物流配套园区等,以及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促进周边城镇化用地的迅速增加,致使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将向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化。综合以上因素,本规划将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划定为“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其中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体系、都市林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则不受“三区”界定限制。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应遵循如下基本准则:

——禁止发展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划中禁止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区域及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从事农业生产布局的森林、绿地、湿地、湖泊、水库等环境保护空间和国家储备、防洪等战略空间以及生态建设用地。具体江夏区禁止发展区主要包括纸坊城区、金口、郑店、大桥等区域。空间上大致以三环线沿线以内的区域。

——限制发展区。根据环境状况、产业发展和资源承载能力,不宜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业投资项目和开发强度,限制发展非生物防治的种植业、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到2020年,该区域现有的畜牧业要逐步退出。江夏区的限制发展区具体空间分布为四环线以北至三环线以南之间的区域。

——适宜发展区。是江夏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重点发展高品质的适应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型农业、服务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该区域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局粮油和“菜篮子”工程板块基地。突出培育种子种苗、特色瓜菜、名优水产、良种畜禽、优质粮油、食用菌、苗木花卉、林果茶等产业。江夏区的适宜发展区主要包括:除去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已规划用地、城镇建设规划用地以外区域。其中梁子湖、鲁湖等湖泊周边严禁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原有的养殖小区通过改造、升级、减量、提质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排放体系,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

4.2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上述准则,为提升城区品质,完善农业产业功能,在禁止发展区域内保留以生态保护功能为主的产业,控制布局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在限制发展区域内重点布局以城市生态屏障建设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农业,适度布局农业科研、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展示观光休闲等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区域;在适宜发展区域按照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江夏区农业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个产业链”。“一带”即107国道沿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两园”即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产业园;“三区”即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南部瓜果蔬菜发展区和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四个产业链”即种子种苗产业链、渔业产业链、畜禽产业链、花卉苗木产业链。

4.2.1一带

107国道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107国道北起郑店劳四村,南至山坡贺站,沿线两边500范围内,除已经建成的花卉苗木基地外,剩下的耕地、荒坡地、水面等农业资源全部纳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规划。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蔬菜种植业。按照“点、线、片”布局,根据现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分段规划,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依托现有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至少再建10个农业园区,沿线农业园区达到15个以上,成点状布局,继而连点成线,扩线成片。利用连片耕地、荒坡地建成净菜型、设施型、标准化蔬菜板块基地;利用插花地建设一般蔬菜基地。

同时在107国道沿线配套建设一个高科技农业产业园(乌龙泉四一高科技农业产业园),规划选址在107国道41公里处,项目规划面积为1万亩,园区建设分三期完成。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培育,开展示范种植(养殖),推动江夏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通过企业化运作,将四一高科技产业园建成精品农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深化加工能力,培育品牌产品;通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研发区,国内外科技合作区,综合管理服务区。

园区分为三期建设:一期为核心园区建设,规划面积为3000亩,主要建设高标准的设施蔬菜基地,以光伏蔬菜大棚、智能温室和现代化自动喷滴灌设施为主,打造一流现代化设施产业园;二期为示范区建设,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是用于园区内自主研发的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三期为农产品的深加工物流配送和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规划面积为2000亩,主要针对全区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托园区示范基地建设的良好基础,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优先在园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借此机遇为园区培育新型农民,对外推广园区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

4.2.2两园

1)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江夏区安山街,规划面积6000亩,一期核心园区面积2000亩,预计规划期末园区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主要发展蔬菜、籽莲粮油、特色食品加工等与本地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成熟型加工项目。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江夏区法泗镇,规划面积2000亩。在法泗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个优质大米深加工基地、一个万吨籽莲深加工基地、一个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预计规划期末园区加工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2)郑店大型农产品物流园

依托江夏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107国道,京珠和沪蓉高速交汇出口处,建设4200亩大型农产品物流园,项目规划包括四大中心建设即:冷链配送中心、果蔬配送中心、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食品加工中心。应用低耗能、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加工技术发展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园,力争到2020年园区产值达到50亿元。

4.2.3三区

1)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

西部水生菜、快生菜发展区北起金口新城以南,涵盖金水河沿线的金口街范湖片、金水办事处以及法泗街大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15万亩。稳步推进粮改菜工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10万亩的水生菜基地和5万亩快生菜基地。                                                                                                                                                                                                                                                                                                                                                                                                                                                                                                                                                                                                                                                                                                                                                                                                     

2)南部瓜果蔬菜发展区

南部瓜果蔬菜产业发展区包括山坡、湖泗、舒安3个街道和安山、乌龙泉街部分区域,作为全区现代农业的农业资源战略储备区域,近期以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推进土地整理、农田基本水利等基础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瓜果为主的系列产品,推进“三瓜”基地建设,规划面积15万亩。

3)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

东部休闲农业发展区包括梁子湖大道和天子山大道沿线区域,适度发展观光型、体验型、文教型、博览型现代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城乡居民休闲首选目的地。

4.2.4四个产业链

1)种子种苗产业链

江夏区种子种苗产业链建设包括蔬菜种苗、瓜果种苗和籽莲、头特色农产品种苗。种子种苗产业链是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空间规划的11条产业链之一,全市重点打造的华中地区最大的中部种都产业园。规划在安山建设一处集种子种苗研发、繁育、试验、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部种都产业园,规划面积为1000亩,同时分别在法泗、安山建设1万亩以上的示范推广基地。依托郑店蔬菜育苗中心建立蔬菜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规划面积约5000亩,其中智能温室面积50亩,钢架大棚700亩;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江夏舒安新建头品种改良及繁育基地2000亩;在郑店、金口、乌龙泉建设瓜果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法泗建设籽莲繁育基地2000亩。

2)渔业产业链

江夏区天然湖泊众多,构建渔业产业链具有天然优势。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水产苗种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优化结构,打造江夏区蟹苗和名优鱼苗苗种繁育基地。主要是以江夏鲁湖鳜鱼良种场(省级)和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主体,分别在江夏区鲁湖和郑店街建设占地总面积达1000亩,储备扩繁良种鳜鱼亲本3000组,可年生产良种鳜鱼寸片1000万尾以上的大规模鳜鱼鱼种基地,形成5万公斤的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鳜鱼育种中心和鳜鱼良种场,并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继续加大对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河垴邓家洲、鲁湖三门湖4个各具特色的万亩现代渔业板块基地以及8万亩的精养鱼池项目的建设。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建设主要依托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5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5万吨冷链物流项目,着力发展水产品配送业,培植水产物流市场。

3)畜禽产业链

全区畜禽产业重点发展种猪产业,控制压缩商品猪养殖,提档升级改造一批养殖小区。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种猪产业,年种猪存栏20万头;以湖泗、山坡、乌龙泉为中心发展商品猪养殖,到2020年生猪年出栏,由2011年的93.87万头压减至50万头;家禽养殖数量控制在1500万只。以安山生猪屠宰加工场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物流配送能力,重点发展肉食产品精深加工。以安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家禽屠宰及精深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畜禽产业链体系。

4)花卉苗木产业链

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以107国道株山8万亩苗木产业基地为核心,着力提升花卉苗木基地档次,依托在安山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为龙头,建设安山花卉苗木产业园,延伸苗木花卉产业链,力争打造全国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

五、产业布局及重点项目建设

江夏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主要包括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六大产业布局以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的农机服务业。各产业发展规划以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则,在现有农业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江夏区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情况,通过优化布局,提出远期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对江夏区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以下七大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5.1种植业

5.1.1发展现状

种植业发展主要包括蔬菜与粮油两大产业。

蔬菜业:“十一五”期间江夏区蔬菜产业发展突出,全区蔬菜复种面积47万亩,其中常年园面积12万亩,蔬菜总产量140万吨,总产值达到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的纯收入达到2800元,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0%。全区蔬菜种植品种多元化,主要有大路菜、特色菜、精细菜、架菜、瓜类等。蔬菜种植区域布局为三大块:一是以金水河沿线为主的西片种植区,包括金水河沿线南部的村组,法泗街的八坛、长虹、东港、新墩等村组以及金水农场的部分区域,种植面积8万亩,以常年园基地为主;二是以107国道和纸贺公路沿线为主的中片种植区,包括107国道郑店街劳四村以南村组,乌龙泉街的四一、民主、四化、新建等村,种植面积15万亩,主要以一季园为主,常年园面积2万亩;三是沿湖水生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鲁湖、花莲湖、菱米湖、上涉湖、中间湖沿线村组,面积8万亩,主要种植莲藕、子莲、茭白等水生菜品种。

粮油作物:现有优质稻40万亩(含复种面积),主要生产集中在法泗和安山东部区域;优质油料35万亩(含复种面积),主要以油菜为主,主要集中在山坡、法泗和安山街部分地区。2011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1.9万亩,总产量为27.2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31.3万亩,总产量为4.2万吨。

5.1.2发展目标

蔬菜:蔬菜产业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园艺化和多功能化发展为总体方向。总体目标是:2020年全区蔬菜产业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常年园15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长26%;蔬菜总产量达到260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30亿元;千亩蔬菜示范园区达到15个以上;创名优品牌3-5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50个;蔬菜年深加工能力占蔬菜总量的50%左右;全区年出口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量达到20万吨,出口创汇达到5亿美元。

粮油作物:主要品种为水稻、油菜,为推动粮改菜工程,对接武汉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调整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含复种),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0万亩,油料作物面积20万亩。主要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粮油作物的产量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1.3布局规划

蔬菜: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向南部迁移,以南部各街道为主,建设三大蔬菜基地。全区蔬菜产业规划面积为35万亩,(复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万亩、特色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水生蔬菜基地10万亩,快生菜5万亩。

1107国道沿线5万亩标准化蔬菜板块基地。北起郑店廖桥村,南至山坡贺站,107国道沿线。依托农业蔬菜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5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

2)纸贺公路沿线15万亩瓜果蔬菜基地。北起乌龙泉街,南至山坡贺站,并向东南辐射至湖泗、舒安,涉及乌龙泉、山坡、湖泗、舒安4个街道,建设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重点发展快生菜、茄果类、特菜类、南瓜、红菜苔、头、紫甘薯等。

3)金水河沿线15万亩蔬菜基地。以金水河沿线为核心,辐射带动金口范湖、金水、法泗等区域,规划面积15万亩,其中重点发展水生菜10万亩(以籽莲为主),快生菜5万亩。

粮油作物:主要布局于适宜种植区,涉及法泗、安山、金口、湖泗、山坡、舒安、乌龙泉等街道,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80万亩,油料作物面积20万亩。

5.1.4重点项目

1)种苗繁育建设项目:中部种都产业园基地;法泗籽莲繁育基地;山坡洪山菜薹原种繁育基地;郑店智能温室种苗繁育基地;舒安头繁育基地;乌龙泉南瓜繁育基地;。

2)基地建设项目:法泗优质稻、籽莲生产基地;金水万亩优质莲藕出口基地;五里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基地;舒安头生产基地。107国道郑店设施蔬菜产业园基地;山坡蔬菜产业园基地;纸贺路瓜果蔬菜产业基地;乌龙泉“四一”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基地。

3)加工建设项目: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中心,配套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基地项目包括:金口脱水蔬菜精深加工基地、优质莲藕精深加工基地;法泗剁椒、优质大米、籽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山坡优质农产品食品加工基地;安山优质油料精深加工基地。

5.2水产业

“十一五”期间江夏区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水产经济持续发展。全区放养水面50.1万亩(剔除东湖高新开发区托管3.3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78273吨(剔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1.05万吨),渔业综合产值16.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62亿元的27%。在品牌建设方面,获渔业“三品”认证6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24个;在板块基地建设方面,建立了38万亩河蟹养殖基地,8万亩的鳜鱼养殖基地,7万亩的黄颡鱼养殖基地,启动了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鲁湖三门湖、河垴邓家洲4个各具特色的万亩水产板块基地建设。

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势高效和持续增长的现代渔业框架。水面养殖主要以高效、现代化、设施化的精养鱼池为主,水产产业集约化水平达到85%以上;水产品养殖总量达到10万吨,其中优质鱼产量7.5万吨,渔业总产值25亿元;全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新增10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3个。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与武汉市相关政策规定,全区所有湖泊、水库全面实行自然生态养殖。发展四大名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建立8万亩精养鱼池基地,规划应按照自然环境、水系特点及传统生产优势,布局在适宜发展区。

1)四大名优水产生态养殖基地

一是大河蟹生态养殖基地。以梁子湖水系的南北咀、牛山湖为重点,打造“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品牌,到2020年发展养殖面积4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9亿元,出口率均大幅提升。

二是鳜鱼生态养殖基地。以鲁湖、梁子湖周边水系为重点,发展优质鳜鱼生态养殖基地,到2020年发展到25万亩,产量4000吨,产值1.3亿元。

三是类生态养殖基地。以南北咀、牛山湖、鲁湖、金口、水产科研所为重点,到2020年发展到养殖面积40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1亿元。

四是黄颡鱼生态养殖基地。以上涉湖、鲁湖周边水系为重点,建设黄颡鱼生态养殖基地,到2020年发展到养殖面积25万亩,产量4400吨,产值1亿元。

2)四大精养鱼池养殖基地

一是湖(泗)--五(里界)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舒安、湖泗、乌龙泉(其中有土地堂渔业队)、五里界(其中有李家店、群益2个渔业专业村)4个街镇,涵盖28个重点渔业村,形成3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二是安(山)--山(坡)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安山、山坡(其中有大咀、保福、东方红3个渔业专业村)2个街镇,涵盖16个重点渔业村,形成2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三是段(岭庙)--法(泗)精养鱼池基地。布局在法泗(其中有新河口渔业专业村)、金口、郑店3个街镇,涵盖16个重点渔业村,形成2万亩的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发展河蟹、鳜鱼、类等特色主导品种。

四是万亩低湖田精养鱼池基地。重点在湖泗官堤洲、法泗花莲湖、山坡邓家洲、金口范湖等地利用低湖田,开发精养鱼池基地1万亩。

3)水产苗种

江夏鳜鱼苗种繁育场:以鲁湖国家级鳜鱼良种场、市水科所为主体,建设占地2000亩,以鳜鱼、长江经济鱼类、类、黄颡鱼等为主导产品的苗种繁育基地,年繁育苗种55亿尾(名优30亿尾)。

1)种源基地重点项目:以江夏鲁湖鳜鱼良种场(省级)及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主体,在江夏区鲁湖和郑店街建设占地面积达1000亩,储备扩繁良种鳜鱼亲本3000组,可生产良种鳜鱼寸片1000万尾以上、标准化的鳜鱼育种中心和鳜鱼良种场,并创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达到年产年繁育鳜鱼寸片1000万尾,长江类小鱼种1.2亿尾,鱼小鱼种6000万尾,胭脂鱼70万尾,黄颡鱼5000万尾,其他名优鱼苗30亿尾的规模。

2)水产养殖基地重点项目:官堤洲万亩生态休闲渔业板块。以水产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建设10000亩连片高标准精养鱼池。建成以黄颡鱼、鳜鱼等名优水产品健康生态养殖为主,并集游钓休闲、渔业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板块基地。辐射带动舒安、山坡、湖泗等街道1000余户渔民,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

法泗花莲湖万亩健康养殖渔业板块。以法泗花莲湖2500亩高标准精养鱼池为核心示范区,建成规模达10000亩的现代渔业板块,主要发展以虾、蟹为主导品种的健康养殖,辐射带动法泗街、金水办事处等区域。把法泗街打造成为龙虾养殖、繁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兴旅游目的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虾、蟹750吨,年产值达4500万元。

河垴邓家洲万亩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渔业板块。以大型水产企业为龙头,打造规模达10000亩的河垴邓家洲万亩高效健康养殖现代渔业板块,带动斧头湖周边区域高产高效渔业生产发展,实现年产以黄颡鱼为主的名优水产品2500吨,年产值1.2亿元,带动当地1000户渔民增收。

鲁湖三门湖现代渔业板块。依托当地优势水产资源,打造规模达10000亩的现代渔业板块,辐射带动郑店、金口、安山等街道,发展以鳜鱼、黄颡鱼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以鳜鱼、黄颡鱼为主的名优水产品2000吨,年产值1亿元。

河蟹湖泊增殖养殖基地。以梁子湖、牛山湖、鲁湖为依托,重点建设环梁子湖以西,辐射湖泗、舒安、山坡等街道,环斧头湖以东,鲁湖及其周边区域,建设30万亩河蟹湖泊增殖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河蟹1500吨,产值1.8亿元。

3)加工环节发展重点项目:以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5万吨淡水水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与5万吨冷链仓储物流项目为重点,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综合深加工厂,实现本地大宗水产品的就地加工,力争做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建设占地1000亩的水产品综合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市场,实现年加工量20万吨。

5.3畜牧业

近年来,江夏区畜禽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畜禽产业以生猪、牛、鸡、鸭等优势畜禽养殖等为主。2011年生猪年出栏90万头,肉牛年出栏2万头,奶牛存栏200头,蛋鸡年存笼200万只,产值3亿元;肉鸡年出笼1500万只,产值3亿元;肉鸭(鹅)年出笼39.53万只,产值3亿元。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中央级1家、省级5家、市级2家)。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31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29家。

2020年,对原布局在限制发展区的畜牧产业发展实行逐步退出策略,以乌龙泉、法泗、湖泗街为中心的3个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商品猪逐步压减至50万头,主要以发展种猪为主,重点打造年存栏种猪20万头的湖泗、山坡两个国家生猪繁育基地。禽类养殖主要以肉鸡和肉鸭为主,控制在1500万只,其中年出笼肉鸡1000万只,年出笼肉鸭500万只。

根据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划定的基本准则,为保障居民需求,对原布局在限制发展区的畜禽养殖小区逐步退出,改造部分布局在梁子湖、鲁湖水域周边的畜禽养殖小区,通过提高标准提档升级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1)生猪。建设乌龙泉—段岭庙、法泗—安山、山坡—湖泗3个生猪养殖小区,重点建设国家种猪繁育基地。“十三五”规划期末生猪出栏50万头,种猪存栏20万头。

2)蛋鸡。集中在山坡、金口、安山、舒安等街道,年存笼达到100万只。主要有:法泗50万只智能化蛋鸡标准化养殖场,涉及石岭、田浦、联盟等3个村;山坡40万只智能化蛋鸡标准化养殖场。

3)肉鸡。重点布局107国道沿线乡镇绿色生态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肉鸡养户1000户,年出笼肉鸡1000万只。重点引进家禽屠宰加工企业进驻安山农产品加工园,形成家禽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产业链。

4)肉鸭。利用已经建成的32处标准化肉鸭养殖小区,发展江汉肉鸭、樱桃谷鸭标准化养殖,在山坡、法泗、安山街等地发展肉鸭养殖,年出笼肉鸭500万只。

5)肉牛。借助省种公牛站位于我区的区位优势,建立12个街道家畜品改站,实施传统耕牛单一役用向役、乳、肉综合利用改良转变,形成年产肉牛1万头生产规模。

1)种源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湖泗、山坡两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年种猪存栏20万头。

2)基地建设项目:以乌龙泉、山坡、湖泗、舒安街为主,通过改造、提升,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生态型、环保型养殖小区。

3)畜禽加工重点项目:家禽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以安山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引进龙头企业,建成家禽屠宰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配送产业链

5.4林果业

江夏区林果业的发展包括花卉苗木和林果茶。全区现有花卉苗木12万亩,林果茶15万亩,主要集中在107国道沿线,北起郑店街,南至山坡街,以株山苗木花卉基地为中心;辐射舒安的南部和西部紧靠梁子湖的区域。

2020年,一是发展花卉苗木基地,面积增加到15万亩;二是建设三大林果基地,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其中茶园3万亩、特色鲜果5万亩,用材林7万亩;三是发展生态林15万亩。

花卉苗木与林果茶建设空间布局中的重点为:一是建设107国道沿线苗木花卉基地,总面积15万亩;二是建设15万亩林果基地即:中部乌龙泉林果基地6万亩、南部林果基地(包括山坡街东南部与湖泗西南部)5万亩、西部舒安街大沟湖沿线林果基地4万亩,(其中茶园面积3万亩;特色鲜果包括柑桔、桃、梨、葡萄等种植基地1万亩,果园4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7万亩);三是发展生态林15万亩。

1)安山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在安山街依托现有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一个大型交易市场。远期将打造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端苗木花卉交易中心。

2)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布局在安山、山坡、湖泗、舒安等107国道南部街道的花卉苗木基地再新建3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

3)有机茶叶深加工车间建设项目:在江夏区杨湖村建设占地面积30亩,建设8000平方米的茶叶深加工车间;引进国外成套先进制茶工艺设备两条生产线,生产绿色有机茶。

5.5乡村休闲旅游业

江夏区自然生态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环梁子湖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如天子山休闲农业基地、梁子湖大道休闲农业基地等7条精品乡村休闲游线路。全区现有休闲农庄、休闲山庄、农业旅游点等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81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近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

根据建设“最佳城郊休闲度假基地、武汉南部具有滨湖生态特色新区”的目标,到2020年将新建以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主题的各类农庄、生态园50个以上,吸引游客500万人次/每年,全区生态旅游农业的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

根据江夏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规划主体构想,江夏区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休闲农家乐旅游带、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带和荷花采莲旅游片、高科技农业展示片以及若干旅游节点的建设。

1)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107国道沿线村湾,包括郑店、安山、乌龙泉等街道。按照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示范、全市对外展示的窗口”的要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突出“绿色生态”,沿线将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花卉苗木及标准化蔬菜基地,形成“百里生态长廊”,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旅游带。

2)休闲农家乐旅游带。沿梁子湖大道,包括五里界、舒安、湖泗等街道。以农庄休闲项目为主体,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带,到2020年计划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创收10亿元。

3)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带。沿天子山大道,包括乌龙泉、山坡乡和湖泗3个街道。依托海洋村、楠竹园、生态农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田种植与观光体验园、乡村民风民俗体验坊等一系列高科技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

4)荷花采莲旅游片。以法泗街、金水办事处为中心,依托其广阔的荷塘资源而形成的片区。打造金水农业休闲度假区、法泗荷花观赏旅游区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5)高科技农业展示片。以湖泗街为重点区域的产业片,同时包括舒安、山坡等街道。拟建一批具有高科技农业性质的诸如无土栽培实验园、水产循环养殖示范园、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园、立体农业种养示范区等。

6)旅游节点建设

依托零星分布于江夏各地的几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乡村休闲胜地在天子山大道和梁子湖大道新建多个生态农庄、农家酒楼、生态渔庄等,成为江夏区休闲旅游区的重要节点。

5.6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业

江夏区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亿元的企业11家,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家。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全区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120个,湖北名牌、湖北著名商标认证13个,全区农产品品牌认证位居全省前列。

我区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紧紧围绕粮食、水产、蔬菜、畜禽、林果茶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已建成粮油、水产、畜禽、蔬菜、茶叶、木材、饲料、特产八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已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创汇食品、休闲食品、工业食品等6个类型,为了发展壮大我区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规划在2020年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重点建设安山、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带动若干个加工小区的建设,力争园区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时建设一大区域性的农产品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一大农产品配送中心和两大农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

1)江夏安山农产品加工园。位于安山街,规划面积6000亩。重点发展和引进生猪、种子种苗、生物制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和企业,大力发展与本区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成熟型、科技型的高端精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园区加工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

2)法泗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法泗街,规划面积2000亩,依托龙头企业,建设1个优质大米深加工基地,1个万吨籽莲深加工基地,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籽莲加工基地,同时新建1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020年园区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3)水产品加工小区。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5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5万吨冷链物流业,成为中南地区水产品加工亮点。以加工本地原料产品为依托,实现本地大宗水产品的就地加工,力争做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引导企业开发淡水鱼氨基酸蛋白粉、鱼胶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4)饲料加工小区。在郑店、山坡街依托龙头企业建设2-320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

农产品物流业:全区农产品市场流通重点布局一大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新建一大配送中心和两大产地批发市场。即郑店全国(区域性)农产品批发集散中心、 107国道南部农产品配送中心、金口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纸贺公路沿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同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菜箱、社区直投)

5.7农机服务业

5.7.1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机械装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1982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3万千瓦,全区拥有大中型耕作机械973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2378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9台。此外,水产养殖、畜牧机械、茶叶机械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010年末,全区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3个,其中区级农机作业服务队1个,农机作业协会1个,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11个,农机专业户4350个,农机从业人员17923人。累计组织近800台次耕作机械、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完成机械作业面积199.38万亩,实现农机经营收入11963万元。

5.7.2发展目标:2020年,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底的36.3万千瓦增加到50万千瓦。其中:拖拉机台增加到1000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突破10000(),联合收割机增加到1000台套,在全区建设80个无耕牛村。新建设农机合作社20个,计划每年投资50万元通过购置维修设备、培训维修人员、建设维修设施,在全区建立5-10个中心区域维修网点,保证全区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既包括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又包括对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和对环境保护行为付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绝大部分是遭受外来侵害造成的,因此,通过利益调节,解决不公平问题,以利益导向机制作为解决该矛盾的根本途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以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为准则,推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到损害的农业资源和农民损失进行补偿。

打造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建立覆盖江夏区由区、街道、村分级别的生态农业监测网络,加强数据收集点建设,扩大数据数据收集范围,打造高效的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平台,重点加强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等方面有关检测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补贴农户制备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用沼气的普及,不断提高补贴额度,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和后续技术服务系体系建设,完善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循环机制。

6.2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都是主张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或基因工程技术的生产体系,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江夏区生态农业建设应该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渔业及其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业等要素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呈网状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其次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的特点,发展资源优势,调整种、养、加的产业结构,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链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由以企业或村落农户经营向企业集群和农业生态园区的区域层面发展(生态户一生态村(农场)一生态园区)

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多方共识。无污染的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绿色食品已初步显示它潜在的市场。江夏区生态环境良好,有众多的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对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科技条件,为江夏区树立“山水田园·健康江夏”的形象,打造武汉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立足于江夏区在南部已建成的花卉苗木基地、林果基地,渔业生产基地和目前已有的休闲农庄等发展休闲渔业、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等休闲农业。

6.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完善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产业形成紧密的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江夏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蔬菜—养殖—加工—水产”纵横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该一体化模式表现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统一与复合;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与复合,具体地说,就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发展循环农业为核心,构建种、养、加纵横结合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达到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例如蔬菜种植的废弃菜叶、菜根以及初加工的废料可以养殖肉猪,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水产业加工的废料,经过沼化处理,沼气可用于居民生活,沼渣可以成为蔬菜种植的培肥。该模式即节约了资源,又减少废弃物,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增加值的循环经。

七、社会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

7.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

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和教师安居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网络、医疗急救网络、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谭鑫培公园二期和“五馆一中心”(区规划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

7.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完成和完善江夏区“七纵(南北向)七横(东西向)”公路网络建设。提升区街道路等级,提高公交线路网络密度。提高公路安全和通畅程度。

7.2.2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建设,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加强对江河湖泊、塘、堰、水库等水利设施的维修保养和除险加固。加快金水河综合治理和重点中型灌区建设。对汤逊湖、梁子湖、鲁湖实施重点保护。加强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水生态建设。

八、保障措施建设

8.1组织领导保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责任制。建立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区委农工委(家园办),区发改委,区农业、财政(经管办)、民政、科技、水务、国土规划、粮食、旅游、林业局,区畜牧服务中心、水产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各单位分管领导组建成立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农业扶持政策,确定农业重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展,对各产业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考核。建立工作责任制,做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工作班子,有1位分管负责人,有1个实施计划和1套工作措施。各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各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努力把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8.2监督检查保障

强化本规划的法定效力,规划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确需调整或变更,须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投资安排上,引导项目向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加快禁止发展区内的畜禽、水产养殖业的退出步伐。对限制发展区进行合理规划,严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发展,对现有的进行提档升级、减量提质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评价,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区现代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规划推进领导小组报告。对本规划落实不力、项目实施效果不好的街道办事处,停止该街道的相关支持政策,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到位。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本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8.3科技支撑保障

区科技局、发改委等部门要加大对科技型农业企业的扶持,并对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安排科研经费。鼓励以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办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技术、设备、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入股,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做好与企业的科技对接工作。

8.4资金投入保障

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关于财政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逐步提高支农支出比例,并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建立稳定的农业补偿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夏区委江夏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夏发[2009]10号),确保每年2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发展补贴资金用好用足,并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逐年增加。二是整合财政各项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15%)、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等都要与农业产业布局、农业重大项目相衔接,按照“资金性质不变、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集中使用,整体推进。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专项资金。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融资能力。

8.5制度政策保障

深化农村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农户自行流转、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流转、建立农村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等方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按照依托主导产业、流通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动方式,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等途径,促进非农就业农民不再兼营土地、老年农民不再依赖土地、专业农民规模经营土地,逐步减少农业直接从业人口。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重大动植物灾害应急机制,健全防灾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动物疫病预防预警网络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训一批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的管理、科技研发和经营人才队伍。继续加强依法行政,加快构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法律监督体系和农民合法权益保护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8.6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中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每年从农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引进3-5名农业技术、管理、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区委、区人民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对农业中高端人才给予相对宽松的工作待遇、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加强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逐步改善和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和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要高度重视农业实用人才、本土人才的发掘、培养、扶持和引导,通过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学历培训等途径,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8.7招商引资保障

成立江夏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农业产业投资为主,重点针对我区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产品销售与市场开发、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投资,江夏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由该公司统一布局,实施土地整体流转,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实行将资源转化为资金,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将资本再转化为资源的过程。土地整体流转后由农业投资公司统一布局,统一招商,引进项目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强调将引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实行项目引入的准入制度,推动农业园区建设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江夏发展实际,精心选择,着重引入一批专业、优质、有实力的成熟型、科技型高端企业进入农业园区,提升园区的开发水平和建设质量,将园区建设成为优质、示范、亮点的富民工程。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