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栏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政策文件 发布时间:2017-02-17 加入收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第四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nbs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第四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13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

 

1

  1.1目的意义

  为建立健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保证气象灾害预警、防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制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五年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1.2编制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宜昌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以及国家、省、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要求编制。

2 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监测预防为主要手段,以确保人员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全社会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位,着力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探索减轻气象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注重气象灾害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实行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省、市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水平。科学制定灾害防御方案,依法组织实施。

3 目标和任务

  3.1 总体目标

  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与五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逐步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0年,建成完善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天气预报有效可用时间延长到10天;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3.2 主要任务

  3.2.1逐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

  逐步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的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努力消除气象灾害对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快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建设。

  3.2.2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按照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逐步完善我县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系统。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和气象雷达、卫星信息利用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雷暴、大风、冰雹、干旱、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系统建设,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增加观测种类,更新监测设备,建设功能完善的监测系统,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我县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加快移动气象站建设,逐年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科学高效,覆盖城乡。

  3.2.3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在重点防御区建设一批防灾骨干工程,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加强重点城镇及重点防御区防洪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排灌沟渠清障和整修,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干旱、大风、冷害、冰冻、热害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大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

4 基本情况

  4.1 地理位置

  自治县隶属宜昌市,东邻宜都市、松滋市,南交湖南石门县,西与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鹤峰县、巴东县接壤,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毗邻。其地理坐标:东经110°1500″~111°2113″,北纬29°5632″~30°2414″,总面积2372 平方公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63%

  4.2 地形地貌

  自治县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喀斯特地貌,溶洞伏流遍布全境,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山峦起伏重迭,深谷高岭相间,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44.8%,县境内最高点白溢寨顶峰——黑峰尖海拔2320.3米,海拔最低点东部渔洋河桥河峡口150米。全县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有32座,占全省的12.5%,占全市的59.3%。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异常复杂。

  4.3气候概况

  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1℃;极端最高气温为40.2℃(20138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5.0℃(1977130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366.0mm。降雨量具有连续集中的特点,一日最大降雨量达262mm。降雨时段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257.6mm,日降雨量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15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频次较少。由于地势原因,洪水多为山洪,洪水历时短,暴涨暴落,涨幅大,洪峰高,洪水过程线呈多峰尖瘦峰型,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4.4农业布局

  自治县属于典型山区农业县。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40.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0.6万亩,201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5.2万亩,夏收粮食的播种面积为17.2万亩,秋收粮食播种面积为2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9.8亩。全县2015年茶园总面积达到19万亩,其中采摘面积达到17.5万亩,茶叶总产达到19514吨。

  4.5水系水利

  自治县境内大小河流30余条,干流及其支流集水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10条,主要河流有六条,分属三大水系。即渔洋河、天池河、泗洋河属清江水系;湾潭河入娄水,白溪河入渫水,属洞庭湖澧水水系;南河入危水,属四口水系。县内共有10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3座,水库承雨总面积达到158.2平方公里。

  4.6公路交通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交通以公路为主。351国道东西向横贯全县,县城、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338.697公里,公路桥梁达到187座,5412.55米。公路短隧道126756米。

   4.7 风景名胜

  五峰境内峰峦叠翠,碧水长流,有百里幽峡国家4A级景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原始森林”、享誉全国的“采花毛尖”茶等优质旅游资源。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

  4.8社会经济

  自治县属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脱贫奔小康试点县。辖5镇3乡、97个行政村、11个社区,县政府驻地渔洋关镇。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0.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6.7万人。境内居住有土家族、壮族、满族、苗族、回族等13个少数民族。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亿元,年均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年均增长23%;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4.62亿元,年均增长2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4亿元,年均增长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4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2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95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5 主要气象灾害概况

  自治县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自治县地处山区、中小河流多,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衍生灾害发生频繁。

  5.1 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指某一时段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洪灾或涝灾。我县地势西高,东低,高低落差大,暴雨易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崩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资料统计,从1958~2013年,共出现暴雨220场,平均每年3.9场。除2月,11月,12月无暴雨出现外,其它各月都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出现39场,平均每年0.7场,集中在68月。特大暴雨一场,出现在1969711日。暴雨一年最多出现11次(1983),月最多暴雨达7次(19837月)。连续暴雨可达5天(1953737日)。连续大暴雨可达4天(1935736日)。

  5.2 干旱

  自治县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伏秋旱为重。据资料统计,县内小旱平均十年中八、九遇(15~20个旱日);中旱十年中三、四遇(2030个旱日);大旱十年中一、二遇(连续30个旱日以上)。秋旱导致秋季粮油作物无法育苗、栽种。大部分柑桔树因干旱出现卷叶、落叶、落果现象,果实不能正常膨大成熟。茶叶、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也受旱严重。

  5.3 大风冰雹

  自治县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偏南风。县内极大风速为28m/s,出现在1974417日。据气象资料记载1983425日,因冷风过境带来飑线天气过程,1720分出现910级大风,1725分观测到瞬时风速达25/秒。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百多万元。

  自治县境内的局地降雹,每年都有,大小不一,不一定成灾。冰雹日数的分布高山多于低山,西多东少。“雹打一条线”降雹线路一般是沿山脉,河流一侧而走的。据资料统计,1958~1985年共46次出现冰雹,平均每年1.6天,大多为直径5毫米以下不致成灾的小冰雹。

  5.4 雷电

  自治县境内属多雷区,在宜昌地区十个市县属雷暴最多的地区,这与县境在山区、暖湿气流不稳定、空气活跃、有利于热对流发展有关。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4.6天。雷暴日最多达63天(1961年),最少为29天(19681980年),统计表明,一年12个月,每月都可出现雷暴,49月雷暴多发,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91.2%11月至2月雷暴最少。

  5.5 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自治县发生较多的一种气象灾害,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夏季7~8月,占全部高温热害占76.5%37.0℃以上占94.8%,河谷地区是高温热害的多发地区。从19572010年间只有1965年、1987年两年最高温度在32.5℃以下,其余年份全部均在32.5℃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13813日为40.2℃。

  5.6低温冻害

  自治县的低温冻害发生在每年的秋末至次年的春初。1964年2523日的雨淞。凌断六分之一的树木,最大直径达20厘米,五峰至宜都公路交通中断二十多天;电话线压断,茶园遭受冻害,茶山遍红,叶片脱落,枝条凌枯。境内内8600亩茶园有6300亩的茶叶遭受程度不同的冻害。

6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布局

  因不同地区地形地貌、下垫面、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各地防灾减灾能力的差异,同样的气象灾害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段气象灾害发生的风险存在明显不同,本规划根据自治县主要气象灾种风险区划成果,将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确定为重点防御区,次低危险区和低危险区确定为一般防御区。

  6.1 暴雨洪涝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自治县暴雨洪涝灾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①渔洋关、湾潭、傅家堰、采花、五峰等乡镇;

  ②长乐坪、仁和坪、牛庄等乡镇;

  6.2 干旱

  根据干旱风险区划,自治县干旱灾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①仁和坪、渔洋关、傅家堰、采花、五峰等乡镇;

  ②长乐坪、湾潭、牛庄等乡镇;

  6.3 大风、冰雹

  根据冰雹灾害风险区划,自治县大风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牛庄、湾潭、长乐坪、仁和坪、傅家堰等乡镇;

  采花、五峰、渔洋关等乡镇;

  6.4 雷电

  根据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自治县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渔洋关、湾潭、傅家堰、五峰、仁和坪等乡镇;

  采花、牛庄、长乐坪等乡镇;

  6.5 高温热害

  根据高温热害风险区划,自治县高温热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①渔洋关、采花、五峰等乡镇;

  ②傅家堰、仁和坪等乡镇;

  6.6 低温冻害

  根据低温冻害风险区划,自治县低温冻害重点防御区包括:

  ①牛庄、湾潭、长乐坪、傅家堰等乡镇;

  ②五峰、仁和坪等乡镇;

7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7.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系统

  7.1.1应急避险工程

  各乡镇、行政村要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避灾点,在醒目位置挂置“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安置点”标志。避险场所的容纳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要求地势较高、不受洪涝影响、交通便利、钢混结构、防雷设施合格、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涝、10级以上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袭击,医疗救治、电力供应、救灾物资有保障。

  7.1.2应急保障工程

  加强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实施全程监测预警,提供跟踪气象服务,为应急处置、决策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7.2 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20162017年构建气象信息无缝隙共享平台,实行气象信息的资料共享,完善气象预警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水平。

  20182019年搭建现代化全自动预报业务平台,为提高预报质量夯实硬件基础。

  2020年搭建数字天气预报系统,对省级预报能够进行小空间尺度订正,能够分区进行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的预报。

  7.3 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在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按5km×5km的格点密度,一般防御区按10km×10km的格点密度,分年度建设多要素气象监测站,形成覆盖全县的综合气象监测网,在大雾易发路段建设能见度观测站。

  在干旱重点防御区,建设土壤墒情自动监测和实景监测点,建设移动监测平台,具备移动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特殊气象观测的功能。

  建立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实现资料的实时动态显示。

  7.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系统

  建立气象台到电台、电视台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报信息自动传输链路,并利用电视、广播、农村四务通、大喇叭、微信、手机短信等传播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

  7.5 防雷工程建设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安装,雷电监测覆盖率达到95%。依托全省雷电监测网和闪电定位仪,实时监测雷雨云的发生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开展雷电预警服务,并将预报产品通过专项分发服务系统向社会发布。

  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强化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

  7.6 抗旱排涝工程建设

  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现有防洪工程和城区地下水管网设施,使县城区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和20年一遇排涝标准。

  遇到旱涝灾害时极早实施各类防灾措施。遇大范围强降水或局地“坨子雨”,气象部门及时向地质灾害检测员发布预警信息,相关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植被,在森林防火的关键季节和关键节点,及时做好防火预警宣传。

  7.7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加强对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条件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快速高效指挥和实施作业。在干旱、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站,配备移动火箭作业系统,开展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作业。

  7.8 防风工程

  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研究开发大风预测预报系统,准确预测大风的强度及走向,提高大风重点防御区住房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所有建筑工程一律按抗御八级阵风的标准设计。

  7.9 农业防灾工程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防避气象灾害。在低山河谷地区种植茶叶、柑桔等多经作物,半高山种植烟叶、核桃,高山种植反季节蔬菜和药材。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疏通田间排灌沟渠,硬化主要排灌渠道,提高自身排涝抗旱能力。三是探索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喷灌、滴灌节水技术。四是强化减灾避灾农业技术措施推广。

8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8.1 气象灾害组织体系

  8.1.1组织机构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各乡镇按“五有”(有制度、有人员、有阵地、有产品、有手段)标准组建气象工作站,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任务。

  8.1.2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制;组织经常性的部门、乡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健全“部门、乡镇、村”三级信息互动网络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8.2 气象灾害防御制度

  8.2.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面临的气象灾害威胁、防御中存在的弱点、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8.2.2部门联动

  部门联动制度是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政府出台明确的部门联动相关规定与制度,提高各部门联动的执行意识和积极性。完善政府与各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与责权的划分,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应用,做到分工协作,整体提高,强化信息与资源共享,加强联动处置,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能力。各部门要建立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根据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向气象部门了解天气气候变化情况以及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合力。

  8.2.3应急准备认证

  县人民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对乡镇、重点防御单位、农业种植大户等进行应急准备认证,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2.4灾情立报

  建立政府办、民政局、防汛办、应急办、气象局等部门组成的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和灾情进行及时详细的了解,为监测预警和后期救灾打下基础。各乡镇气象工作站以及乡镇、村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应及时收集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次生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灾害调查、评估与鉴定。

  8.2.5气候可行性论证

  依据国家《 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自治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经济开发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等方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分析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纳入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8.2.6政策性农业保险

  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使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灾害保险设计、理赔及减灾服务的全过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

  8.3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8.3.1组织方式

  县人民政府是全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和日常工作。

  8.3.2应急流程

  预警启动按气象灾害的强度,气象灾害预警启动级别分为Ⅰ级(红色)、Ⅱ级(橙色)、Ⅲ级(黄色)、Ⅳ级(蓝色)预警四个等级。县人民政府依据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启动不同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对即将影响全县较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县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及时召开应急协调会议,作出响应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防御、救援、保障等行动,并视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启动相关村镇、社区应急响应。

  信息报告和审查各地出现气象灾害时,地质灾害监测员、气象信息员、网格员应立即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核查,及时提出处置建议。

  灾害先期处置  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应急终止  气象灾害应急结束后,由县气象局提出应急结束建议,报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后实施。

  8.4 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9 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防灾效率

  县人民政府把气象灾害防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决策、统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御气象灾害的格局;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形成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合力。

  9.2 纳入发展规划,分步骤实施

  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按照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明确气象灾害防御的目标和重点,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以及重点水利工程,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协调发展

  9.3 强化法规建设,依法防灾减灾

  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加快气象灾害防御和预警监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善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方面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9.4 健全投入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防灾减灾资金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9.5 依托科技创新,提高防灾能力

  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深入展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增强自治县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13印发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