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长阳县关于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几点思考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2-08-19 加入收藏
长阳县关于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2-08-19 14:57

    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重要标志,扶贫开发已进入"十二五"和"黄金十年"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长阳土家族自治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清醒认识问题,准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措施,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0年共解决了5万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平均每年减贫5000人,2012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5月26日,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县委书记马尚云汇报了长阳的扶贫攻坚工作,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充分肯定。
  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扶贫形势仍不容乐观,必须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可逾越的阶段,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任务特别艰巨。全县剩下的1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高山、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受自然环境和移民、交通等因素影响,脱贫难度更大,扶贫成本比前几年会明显增加,而且部分人群脱贫基础不稳固,稍遇变故就会返贫。
  全县现有119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7.27%,现有贫困人口12.92万人(2300元/年扶贫标准),占农业总人口的36.6%。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清江库区、石化山区和地质灾害区,主要集中在整村推进村、重点老区村和库区移民村,其中土家族约占70%,革命老区约占40%,库区移民约占15%。致贫因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多山、缺地、缺水、多灾等方面。我县地处武陵山脉,山高坡陡平地少,虽然国土面积居宜昌市第一,但耕地面积只有72.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仅1.7亩,且耕地分散、土质差,80%的是坡耕地,土地石漠化严重。特别是库区村13864名移民贫困人口只有耕地8958.5亩,人均0.65亩,其中480户1780人的人均耕地在0.5亩以下,按照移民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人均1亩地的标准测算,库区有4781人属无地农民。我县属喀斯特地貌,水源稀缺制约农民生产生活。2011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7.75%,由于排灌设施不全,八成农田靠"天"吃饭;全县还有13.96万人饮水困难,占农村总人口的37%。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县现有地质灾害监测点179处,其中县级28处,涉及8万多人,加上旱灾、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二)交通因素。全县总通车里程中,低等级路达3185公里,占71%,晴通雨阻。全县到县城车程在5小时以上的村占到70%,还有6个自然村、282个组不通公路,部分乡镇公路入户率在40%以下。受清江隔河岩库区的影响,还有部分村至今还没有复建公路,清江主河道没有新建清江大桥,两岸涉及8个乡镇30多万人的经济社会往来全靠5处轮渡维系,交通十分不便。同时,公路建设投资大、维护难,物流不畅,制约经济发展。
  (三)人口因素。目前,我县还有残疾人3.8万人,残疾人所在的家庭占全县家庭总数的26%,其中:贫困残疾人3.04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80%;有痴呆傻残家庭6000多户,其中缺乏自理能力的有2000户;每年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因病致贫或返贫。
  二、历史机遇和有利形势
  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以"11+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片区县为主战场,同时,明确了新一轮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长阳双双入列成为"双栖县",迎来了"黄金10年"战略机遇期。
  (一)深刻领会中央、省所做的形势判断。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一是总体思路。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目标任务。今后十年扶贫开发主要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贫困地区提出的"六个明显,一个高于,一个扭转"。"六个明显"即通过十年的扶贫开发,老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明显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明显加强;社会事业要有明显进步;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主要指标要明显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存环境或发展条件要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要明显提升。"一个高于"即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明显"即按照纲要和规划的要求,通过五年和十年的扶贫开发,要逐步扭转老区和贫困地区,与全省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对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第二个层次是对贫困人口提出的"一有,两不愁,四保障"。"一有"即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四保障"即保障基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险。三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并提出了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的具体措施。四是工作格局。明确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作为国家扶贫战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五是政策保障措施。明确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出贫困影响评估的理念。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二)准确分析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颁布实施,2300元/年国家新扶贫标准的出台,为我县扶贫开发提供了最有利的宏观条件。二是我县被纳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片区县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我们整合外部资源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注入强大动力。三是我们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一些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在扶贫"九到户"、特色优势产业"示范点"、"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企业参与扶贫、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集中安置生态移民搬迁、整合资源构建"大扶贫"等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有很好的典型经验,为深入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增添了后劲,蓄积了力量。四是国家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强盛,今后中央和地方都将不断增加扶贫投入,为加快扶贫开发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五是社会各方面广泛支持。扶贫济困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不断扩大。六是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经过10年的努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的积极性高涨,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这些有利的条件,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体会和对策建议
  扶贫开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热切期盼,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进入"十二五"和"新的十年",要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争创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严格落实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整合资金资源,齐抓共建共管。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渠道不乱、任务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发改、财政、交运、农业、水利、电力、教育、扶贫、林业、卫生等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尽量整合起来,"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集中用于扶贫开发。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大扶贫格局。
  (三)瞄准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扶持。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为基础,着力构建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全面覆盖"的扶贫工作新格局,实行分类扶持到户。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四)突出造血扶贫,提升发展能力。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五)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
  (六)探索扶贫模式,创新工作机制。要在开发式扶贫模式、连片开发模式、工程式扶贫模式、差别式扶贫到户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层级差别式"顶层设计"帮扶模式、"整村推进1321"帮扶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扶贫模式、"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生态移民模式、"产业扶贫科技顾问团"支撑实用技术培训模式、"互助资金"金融扶持模式、整合资金"合力攻坚"行业扶贫模式、"七大工程两项计划"社会扶贫模式等帮扶模式。
  (七)强化资金监管,提高扶贫实效。按照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招投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上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五道"防线,同时把好项目规划、项目预算、施工队伍选择、工程质量、建材质量、督促检查、验收决算、后续管理"八道"关口,把扶贫工程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八)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加强社会扶贫网络体系建设,在县级成立"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牵头、部分配合、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单位、企业、个人参与扶贫开发,以扶贫门户网站为平台,形成社会帮扶、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