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扶贫搬迁的思考
栏目: 宜昌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部门新闻 发布时间:2012-07-29 加入收藏
扶贫搬迁的思考
日期:2012-07-29 14:58

     2012年六月,秭归县老促会一行五人,在会长郑之德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全县乡镇,走访了10多个行政村,探访了近50个农户,召开了15场次座谈会,听取了近200人的干部、群众意见,实地考察秭归县扶贫搬迁工作。一路所见所闻令人深思,扶贫搬迁正在让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扶贫搬迁成效显著


    找到了新路子


    秭归县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公顷,辖12个乡镇186个村,13.54万户,38.73万人。其中农业户10.26万户,农业人口32.28万人。秭归县境内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居住分散,有5万多农村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高寒和地质滑坡地带,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为解决这部分人生产生存环境,近十年来,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扶贫开发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秭归县的实际,积极探索并组织实施了山区贫困农户扶贫搬迁工程,走出了一条成本低、见效快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走上文明富裕的新路子。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栖息于高寒、边远、偏僻地区的农民生活极其艰难,党和政府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但终究难以维持温饱。上世纪末,政府推行了搬迁扶贫,帮这里的农民找到了出路,找准了路子。在政策的拉动和典型的带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个向往富裕文明的意识触动了每个人的神经,一个个自发地要求搬迁,主动的参与建设,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广袤的农村涌动着。 
    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完成扶贫搬迁危房改造6599户,23094人。其中集中安置1452户,5074人;外迁安置312户,1088人;梯次插花安置4835户,16932人。总投资近5亿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4609.7万元,使贫困农民的居住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山区农民的贫困面貌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创造了新模式 


    秭归县的扶贫搬迁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创造了集中搬迁、梯次搬迁和外迁相结合的模式。 
    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秭归县针对高寒、偏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客观实际,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统一规划,实行整体搬迁。划定搬迁区域,选择安置地点,建设村庄,集中安置。先后在全县8个乡镇、14个村集中建点20多处,集中安置1452户5074人。居民点按照“四统一分”(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置配套、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补助标准)实行分户建房(有的统一委托代建)的要求建设,搬迁区域内的农户自愿申请在安置点建房。居民点各具特色,风格别致。郑家岭村已建成了漂亮整洁的街道,环境优雅的广场,篮球场,一派文明祥和的气象。归州盐关“福平”居民点就像镶嵌在山腰的一条玉带,人们居其道旁,忙在绿荫下,乐在花果中,搬迁的人们既能安居,更能乐业,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 
    梯次搬迁,插花安置。这是秭归搬迁扶贫的一大创新。能人进镇,贫困户下坪是梯次搬迁的核心。有一定经济头脑的正在从事或准备从事二、三产业的能人进县城、进集镇,开拓新的就业门路,把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转售给山上需搬迁的农户,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农民自主,自愿外迁。秭归既有三峡库区移民,又有扶贫搬迁任务,安置环境极受限制,鉴于此,政府出台了外迁的扶贫搬迁政策,鼓励贫困农民外迁到枝江、当阳等地安置,此举得到了宜昌市政府重视和支持,专为三县、市发文,推动了部分农户走向了平原,彻底告别恶劣的环境。

 
    出现了新变化 


    扶贫搬迁给贫困山区带来了可喜变化,有目共睹,一是改善了农村面貌。郑家岭村通过扶贫搬迁,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着力抓好农民住宅小区建设,使300多户、800多人住进了小洋楼。他们大力实施“福民工程”,村建有文化广场、篮球场、文体综合楼,搬迁户户户开通了电视电话、网络,为村民休闲娱乐学习提供了好的场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清洁家园” 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已覆盖每个搬迁农户。今天的郑家岭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到郑家岭“街”上去已成为周边人们的向往。 
    二是提升了农民素养。泄滩乡棋盘岭村五组的王功益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代表。2012年春入住磨坪小区的鲁永山,全家4口人,儿子、女儿在外打工挣钱,两老在家种烤烟8亩,种粮、油和养猪能保证自食有余,每年全家纯收入可达五万元左右,住在近200m2的宽敞小洋楼里,老两口笑在眉头喜在心,逢人就说:“如今的政策真好,我们现在住在这里和街上一样,生活环境好了,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是搬好了,搬对了。” 

    创造了新经验 


    扶贫搬迁是民心工程,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秭归探索了科学的办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科学规划统领。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梯次搬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郑家岭村按照“村庄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协调一致,各类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生活方便舒适”的要求,对“山、水、林、田、路、电、气、房”进行了综合规划,拟定了详细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以村民代表会决议通过,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发文,授权村委会一支笔审批,使规划深入人心,使蓝图变成现实。 
    坚持产业、就业主导。抓产业,开新业,促就业是成功做好搬迁扶贫工作的关键。 
    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基地。磨坪村依托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烟区新农村建设,努力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形象,不断改善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烟叶生产工厂化,烟叶产区城镇化,烟农市民化。 
    二是拓宽渠道,开发新业。一批新型产业应运而生。小作坊、小榨坊、小商店、各类工匠组成的小型施工队与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替代产业,拓宽了搬迁农民的就业渠道。 
    坚持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通过扶贫搬迁尝到甜头的地方,大都能做到山、水、田、林、路、电、房综合配套建设,有的还把电讯、电视、网络、环境保护、污水垃圾处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扶幼养老等民生问题一并纳入了规划。郑家岭村开通柑橘销售网络后,现在坐在家里可以买全国、卖全国。屈姑食品公司坐在企业也可以直接掌控建在郑家岭村的养殖基地,为当地果农提供服务。 
    坚持政府统筹,资源整合。秭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搬迁工作,专门下发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秭归县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林业生态移民实施方案的通知》(秭政办发[2009]93号),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林业生态移民领导小组。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县搬迁扶贫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规划,制定从搬迁区域确定、对象认可到选点规划、工程建设、组织搬迁、检查验收、筹资兑现等一整套工作规则,做到有章可循,确保了搬迁工作顺利推进。近4年来,整合各部门资金4000余万元,保障了搬迁户资金的兑现。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扶贫搬迁惠及千家万户,农民是主体,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作主,农民的自觉行动促成了扶贫搬迁工作的硕果累累。搬迁扶贫对象的确定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户申请,村、镇审核,县审批的原则进行,工作中做到了宣传讲客观,鼓励给扶持,办事讲程序,严禁强迫命令,严禁徇私,保障了搬迁工作的公开公平。沙镇溪镇三星店村农民谭庆洪原居住在离集镇近5公里的香炉山顶上,前年儿子在外地打工带一个姑娘来看场子,住了一夜就走了,老两口找到镇上含着眼泪再三苦求也无法挽回。去年他们搬下了山,建起了200多平方的小平房,27岁的儿子有望带回一个称心如意之人,他们感慨的说:“扶贫搬迁使我们搬向了集镇,搬向了幸福,搬向了文明,也搬来了媳妇”。 


    扶贫搬迁任重道远 


    扶贫搬迁使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切实解决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面对秭归县的客观实际,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创新理念抓搬迁。扶贫搬迁必须开拓思路,创新理念。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途径,是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大举措。改变贫困农民现状,享受富裕文明成果是政府之责、政府之功。迄今全县还有28000多农户、近10万农村人口尚处贫困线上,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的可能性极大。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要把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贫困农民的小变化就是全县的大变化。二是秭归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三峡后续规划的实施,武陵山片区的开发,实行扶贫到户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无疑为扶贫搬迁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三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有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五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民已不再单纯依靠土地生存,所有这些都为搬迁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科学规划抓搬迁。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搞好科学规划是扶贫搬迁的基础,必须先行。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建议由县扶贫办负责,抽调专人组成专班对全县宜生存和不宜生存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予以界定,并进行综合规划。不仅要做好乡(镇)、村、社区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把居住规划做到户,做到居民点。产业规划做到行业、做到田块,做细做实。要让农民清楚明白,规划要立足长远,起点要高,实施要循序渐进,规划要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并经村民代表讨论,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其具有法律效益。规划一经制定就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加大投入抓搬迁。县人民政府已出台了搞好扶贫搬迁的政策,要进一步调研、总结和完善。已建立的工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当前制约搬迁的主要矛盾还是农民自身能力弱,政府补助标准低,农民有强烈愿望,但急需政府雪中送炭,建议政府一是要进一步细化扶贫搬迁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对集中安置的居民点,征地规划,场平建设,设施配套等经费由政府埋单,地上建筑由农民自己负责。研究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户搬迁的户籍政策。研究制定搬迁农户,转行就业,自主创业,培训就业的支持政策,同时研究对搬迁户进入企业的优惠政策。 
    加强领导抓搬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核心在领导,建议一是要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建立一条边一抓到底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要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班子建设,过去搬迁工作的成功经验,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哪里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工作就主动。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公开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四是建立检查督办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把搬迁扶贫纳入各级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予以考核。(郑之德、王大生、谭启国、刘晓华)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