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栏目:宜昌市财政局-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1-12-27 加入收藏
远安位于湖北省西部,东邻荆门,西襟宜昌,南联荆沙,北望襄樊,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6镇一乡、110个村、521个村民小组、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万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亿元、地域财政收入2.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6

  远安位于湖北省西部,东邻荆门,西襟宜昌,南联荆沙,北望襄樊,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6镇一乡、110个村、521个村民小组、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万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亿元、地域财政收入2.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4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远安县财政局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大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大增加,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思路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收益”的原则,着力增加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维权保障有力”的新格局。其主要做法是:

  1、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纳入全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一是推行专班运作。全县成立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劳动保障等19个部门负责人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从劳动、教育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与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办合一”,实行专班运作,全面负责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和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组织、指导、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细化工作目标。结合远安实际,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就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实施办法、保障措施等进行全面细化。在工作目标上,提出在2006年前全面完成就业引导性培训任务,每年新增劳务输出4000人,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达到4.2万人,农村初、高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基本消除零培训农户;在2010年前全县70% 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参加一次农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消除零技能培训农户和零转移农户,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三是强化工作责任。明确县农村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县直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和培训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了严格的领导责任机制,全面推行“三个挂钩”,即与评先表模挂钩,与经济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补助挂钩,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同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从而确保了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落实。

  2、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格局。为了让每个农村劳动力充分接受培训,提高培训质效,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由单一性向多层次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我们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广覆盖的培训格局。一是建立引导性培训流动学校。为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参加引导性培训负担,我们采取“阳光工程流动学校”的形式,分村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为期一天的就业引导性培训,把学校办到农民群众家门口,集中开展就业观念、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外出务工常识以及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的培训,并把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推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法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截止2006年底,全县已全面完成了1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的就业引导性培训任务,培训总人数达到480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1%;完成技能性培训11710人;全县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达到18413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4.2%。今年元至八月,完成“阳光工程”技能培训121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1540人的78.6%,预计十月底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型培训网络。把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多头分散的培训资源集中起来,由县“阳光办”统一协调,集中投入,捆绑使用,联合开展大培训,确保了培训的规模、质量和效果。近年来,县扶贫办、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和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分别以“雨露计划”、“青春富康行动”、“万名巾帼家政服务员培训工程”为载体,组织农村青年和农村妇女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三是建立民营自主型培训机构。积极整合三江集团主体调迁留下的存量资产,引进和培育了青华职校、长城电脑、科苑电脑等一批民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介绍就业和自主跟踪服务,拓宽了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渠道。四是建立社会开放型培训载体。我们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分别设立远程教育网点,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同时,通过在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教育,做到了媒体宣传、媒体教育和媒体督办的有机结合。

  3、完善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从增加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培训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我们采取激励政策:凡两年内完成就业引导性培训任务的行政村,县财政按照上年末全村总人口的30%的人数,每人5元的补贴经费包干到村,并对完成任务的村补贴300元的工作经费;对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按每人5元的包干经费直接拨付到学校,进行引导性培训。培训机构每培训一个村,县财政给予500元的包干工作经费,并按3/人的标准补贴资料费;培训机构每组织一个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县财政按50/人的标准补贴工作经费。近年来,县财政每年直接投入资金超过100万元,县劳动、扶贫等部门分别利用“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政策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培训机构投入培训资金达到60余万元。二是在政策上实行减免优惠。为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激励引导,主要是:免费为农民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人员所需的特种行业操作证和职业等级证,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减办收取;对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减半加补贴的办法,对失业下岗职工、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民政救济人员实行免费技能培训等。三是在管理上着力健全制度。始终坚持科学运作,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考核评议、资格准入、资金管理、培训台账和责任追究等12项制度,并坚持严格按制度办事,促进了全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4、探索多样化的输出模式。针对劳动力市场日益变化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劳务市场信息,积极探索多种输出方式,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自由输出。主要是利用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的方式,发挥先行打工者的作用,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打工带头人向专职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发展,让他们在劳务输出方面发挥更大的平台作用。二是组织定向输出。各培训机构发挥自身优势,与实力强、工资高、讲诚信、用工量大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培训就业合作关系,开展企校联姻、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截止目前,县内培训机构已与县外30余家企业和县内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三是搭建平台输出。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工种、适合不同对象的劳务洽谈会、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合作对接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与此同时,我们有选择性地邀请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事业用工单位到我县召开劳务洽谈会,进一步拓宽了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

  5、营造优质化的服务环境。为了让农民群众学有所用,外出务工,安心就业,县财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利用村务公开栏、广播电台、电视台、农信通、远安网站等载体开辟“就业与培训公益性政策信息”专栏,并编印3万多份《外出务工人员慰问信》、《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农民工外出务工知识手册》及《农民进城就业指南》等发到农民手中,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劳务信息、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服务,及时解答难题。二是切实保障合法权益。坚持对就业人员实行培训、就业、维权“一站式”跟踪管理,切实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对县内安置的人员实行档案代管、劳动关系代理、工资代发管理,并无偿进行维权及法律援助等,做到了农民工外出务工安全有保护,合法权益有保障,老、病、残有保险。另一方面,我们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江苏南通、福建泉州等地建立了6个务工农民维权服务站,并开通“12333”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后的跟踪管理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仅今年元至八月,全县共查处劳资纠纷案件58起,涉案1106人,为务工者挽回经济损失214.8万元。三是建立部门服务机制。县内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快捷地为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办理有关证件;同时县妇联、共青团还积极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老人赡养等家庭困难,有效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主要成效

 

  远安县通过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开发劳务经济,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全县农村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我们通过整合行政、教育、劳动保障、企业等培训资源,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和通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策法律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安、求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矛盾减少,人际关系和谐,为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推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远安县是一个人均耕地较少的山区县,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实施就业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能型的转变,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了充分就业,极大缓解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3、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随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有力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据初步调查测算,2006年全县农民务工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31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工资性收入达到8214元,同比增长614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6元,同比增加304元;百户农民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的88.7%,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如远安县河口乡双坪村全村4381415人,去年有580人外出务工,占劳动力总数50.7%,外出务工家庭人平现金收入均高于本乡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看到农村劳动力输出在当前阶段所存在的隐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外出务工对当地农业生产、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后,虽然没有出现大量土地荒芜现象,但农业生产中的季节性劳力不足仍然影响着生产。特别是农忙季节,影响播种和收获,造成人为损失。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技能推广难度加大,施肥、除草、防虫治病等技术环节不到位,影响农作物产量。同时,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妇女,未成年人和老人,导致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难度加大,如果突遇自然灾害,则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令人担忧。

  2、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无瑕顾及,临时监护人的监管教育不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不少留守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欠佳,道德凸现危机,违规违纪现象较多。

  3、家庭婚姻矛盾增多,已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女性外出务工,致使本地男女青年比例失调,大量男性青年难觅配偶,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据调查农村离婚纠纷案中,因女性外出打工,而出现离婚纠纷的占一定比例。同时,部分已婚男性外出务工,在家操持家务的妻子,因为各种原因移情他处,造成家庭矛盾,此类案例不少。

  4、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造成冲击。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农村悄然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不少村成了人才短缺、耕作粗放、资金流失、组织涣散的村集体。农村大量优秀青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在家党员年龄老化,团员稀少,村后备干部严重缺乏。

 

  四、对策及建议

 

  1、统一认识,全力发展务工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的大事来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全县大力发展务工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因而全县的服务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发展务工经济的重要意义,全力支持、自觉服务农村务工经济。

  2、健全机构,完善打工经济服务体制。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培训机构建设,增强劳动力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力量,努力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培训和就业组织程度。在乡镇恢复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辖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服务机制,完善乡镇服务功能,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好务。在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机制,如生产互助协会、法制服务协会以及各类协会组织。解决农村农业生产、公益事业、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养老等问题。针对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制度是较好的应对措施。各乡镇要在外出务工较多的村,试行开展建立党员、在家青年、妇女代表共同组成的多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合作组织,按照“村委牵头、劳者有偿”原则,在农忙季节和重要的农事活动中,对家中劳动力缺乏的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给予帮助,使外出务工农民家中的生产能够照常进行,老人妻小得到照顾,使他们在外出务工上放心、安心。

  3、制定政策,确保土地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源合理流通。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民进城涉及的户籍管理、土地流转、义务教育、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农民转移就业就有了政策保障,使进城务工农民能放心、安心、全心地务工创业。探索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民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土地经营权自主权实行流转,让农民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流转形式,使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集中,既不造成土地的荒芜,又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让一部分农民向小城镇迁移落户,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4、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创业成功者回乡发展。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努力建立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出台回乡创业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打工农民回乡创业,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与业务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辟“返乡创业园区”,鼓励外出务工者带资带项目返乡创业。

  5、采取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在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外出务工服务机构,同时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组织起来,开展学习,进行先进性教育,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各乡镇、各村支部要采取相应对策,鼓励支持和吸引外出打工能人回乡,充实班子力量。要注重在外务工农民中发展党员,完善考察、培养后备党员机制,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村组经济发展,带领本地农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http://www.zcbk.cn/uploads/allimg/20210508/1-21050Q11431415.jpg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侦策百科收集整理,相关权利归属源作者
如二维码无法正常访问,请联系客服免费提供原文链接。